兔毫盏是宋朝建窑最具代表的产品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在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因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而得名,民间称“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以其中的“银兔毫”最为名贵,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建窑束口碗就是这样一件珍品。用兔毫盏沏茶,兔毫花纹在茶水里交相辉映,令人爱不释手。

  兔毫盏是一种特殊的黑釉瓷器,以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建窑烧造的最为著名。宋代黑釉瓷器极为流行,这与当时的饮茶风气有关。宋代茶叶是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之前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入茶碗内,再冲入沸水,水面便沸起一层白色的沫。宋代从皇帝到文人,都喜爱“斗茶”,即品评茶叶质量的好坏。

  瓷器的釉面颜色绀黑如漆,温润晶莹,釉面上布满密集的筋脉状白褐色纹饰,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细,闪闪发光。历代都有人对此进行论述。宋徽宗赵佶说:“盏以青绿为上,兔毫为上。”苏东坡在《送南屏谦师》冲云:“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乎;忽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瓮鹅儿酒。”杨万里也有“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之说,北宋蔡襄《茶录》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

  此件洒金兔毫盏厚重中蕴含秀美,釉色沉稳而温莹,釉面流淌状下垂的、不规则的、弯弯曲曲的形状宛如山川丘壑,飘洒自如,浑然天成,其色上浓下淡,以至消失,给人一种自然、愉悦的美感与历史厚重感。釉面开出细小的蝉状羽纹,点缀着雪花片的金星。在阳光下黑色釉面闪烁着动人的光点,盛满水则兔毫纹在水中跳跃翻滚,交相辉映,其妙无穷。在宋代的很多名仕的诗词中都表达出了对兔毫盏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例如蔡襄有“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的诗句;杨万里也有“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斑”之句;黄庭坚《西江月·茶》赞美道“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陆游《烹茶》:“兔瓯试玉尘,香色两超胜”;大文豪苏东坡也在《送南屏谦师》写到:“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乎。忽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瓮鹅儿酒。”……溢美之词,举不胜举,可见当时兔毫盏备受文人雅士的推崇,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也使建窑黑釉瓷声名远播一直流传到今天。

  建窑兔毫盏虽小,却蕴含乾坤。蕴藏着令人神往的迷一般的内涵———即自然窑变的不可再生性与无法预测性。这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追求自然之美的思想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兔毫盏被宋朝皇族、士大夫及文人们用来品茗、斗茶,在这个过程中,人与瓷、茶的交流演绎成为人的意绪和心境的交流。兔毫盏是宋代文化的浓缩与审美、情趣与意境的反映,建窑和宋代其他窑系一起标志着,宋瓷无论是在外观还是在文化内涵都达到了当时世界瓷器的最高峰,也给中国文化史、艺术史、瓷器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收藏
评论
自己看多无聊,和大家一起讨论起来!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