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制瓷业兴盛,其官窑青花、五彩等瓷器以其古朴多形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纷繁多姿的纹饰而得名于世,并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般而言,宣德青花瓷(包括其它品种)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而不刺眼,有的白中泛青,有的洁白无瑕。其中青花多晕散现象相对较重。

不难看出,其青花发色浓艳,晕散明显,十分自然。其乃典型的苏麻离青料之色质质感,十分真切地道。同时可见,其青花色浓之处,块状铁锈之斑,亦是十分明显。镜下察之,更显老斑耄耋,自然天成。足证其年代悠远。其底胎可辩,胎质致密,老胎特征十分明显,且较为光整。复察其白釉,可见白中有所发青,其釉光更是温润有加,包浆上身且为自然。一言以蔽之,诸多特征,足证其老,开门到代之明青花,已然无需赘言矣。

再赏纹饰,本器以鱼藻纹为主,宣德首创鲭、鲅、鲤、鳜,以取谐音“清白廉洁”之意。绘鱼时,明代官窑会用浓青料勾勒纹样轮廓并拓抹在纹样的暗部,再用稍含清水的笔将青料洗染过度到亮部,最后作局部修饰。其构图协调,笔意爽真流畅,且用笔之力道凸显,纹饰笔划深浅相间而手绘自然。无需细表,本器纹饰画法风格可证,此乃明代之物,难见不开门之处矣。

赏鉴本瓷砚,胎质略粗,出现无釉砂底,可见明显放射状、跳刀痕和火石红。明晚期,天启、崇祯朝生产的瓷砚,纹饰粗率,底足多不施釉,粘有沙粒,瓷砚留存甚少,有年号的更是罕见。

续察其底胎,质地致密。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年制”六字款,其手书率意自然,笔划规范而有力,大明制款,无异无邪。可察其釉水肥厚,色感温润有加,光泽亮而不贼。其中,青花具明显的晕散特征,色厚之处已有铁锈斑点。一言以蔽之,无论质色亦或风格,皆具到代之特征,宣德遗物不疑。

一番鉴赏,无需细表,此“青花鱼藻纹鼓钉纹瓷砚”,诸般特征,已然开门,无可置疑。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收藏
评论
自己看多无聊,和大家一起讨论起来!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