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形纹的来源,学术界说法众多,主要有:‘以字代形’、‘楚伐中山’所获器形、‘似为兽纹之一部所变幻’等,但这些说法都没有给它找出一个直观、可信的嬗变过程与趋势。一般来说,一种纹饰的产生发展,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氏族传统等文化背景因素紧密相关的。

  ‘山’形纹亦是如此,那么它的源头究竟是什么呢?在众多地原始纹样中,古蛙纹是与之最类似的。其形态从早期的半坡、庙底沟彩陶蛙纹饰,到后期的齐家文化蛙纹,最终演变成先秦青铜器、编织物上的所谓‘勾连云雷纹’。此‘山’形纹饰非常明显地就是勾连云雷纹的一个单元部分,故而‘山’形纹是由古代蛙纹所演变而来。另外,我国最早的铜镜是发现于齐家文化,所以有可能是先有‘山’形纹再有勾连云雷纹,这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

  山是大地的组成部分,它往往高大雄伟,谷深路险;山中既有丰富的食物资源,又栖息着凶禽猛兽。这一切很自然地引起了原是人类神秘的猜测,于是山也跟土地一样被神化,认为有神灵主宰。我国古代山神崇拜非常普遍,在神话传说中,山往往是神灵的寄居之所。《山海经》就把我国山地划分为二十六个区,记载了四百五十座山以及各山的神灵。由于有些山峰“高与天接”,古人就把它想象成天地相同的道路而加以崇拜。

  《淮南子×地形训》:“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又由于山谷中能生云而云可以至雨,所以古人就以为山能兴云作雨。《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甲骨卜辞中有许多祭祀山岳的内容,殷人已经把山神当成了求雨,止雨,祈年的对象。这种对山神致雨功能的信仰一直流传到春秋,战国时代。《史记×赵世家》中还有“晋大旱,卜之,曰霍泰山为祟”的记载。

  山神崇拜本是人类早期的一种自然崇拜,但当一些名山被想象成天神寄居之所和通往上天的道路之后,这些名山的祭祀就为官方所垄断。《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历代帝王在许多名山封禅祭天地,向天地报功,表明自己是顺应天命而进行统治的。《史记×封禅书》:“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历代帝王祭祀的名山本来很复杂,但随着统一帝国的出现,大致在西汉时期确立了以五岳为代表的山岳祭祀系统,以后历代沿袭,奉为祀典,并屡屡加封。

  此镜为青铜质,圆形,有边沿。以古铜镜为胎,披麻如灰,背面通体髤朱漆,镜背的装饰被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主要为玄钮,外区主纹饰为五山纹,且围绕内区的镜钮。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收藏
评论
自己看多无聊,和大家一起讨论起来!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