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天青釉荸薺瓶
规格:口徑:2.3CM 底徑:6.5CM 高:16CM
荸荠瓶为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粗长颈,扁圆腹,状如荸荠而名,清代康熙年首创。
天青釉在宋代的名窑中就开始出现,嗣后各代都有仿制,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一优美的传统色釉大放异彩,除装饰陈设瓷以外,还广泛地用它装饰茶具、餐具、酒具、糖缸等日用瓷,受到广大工农兵的一致称赞。天青釉是以钴为着色,以釉果、长石作釉料,并以钙、镁质原料作溶剂,釉料应球磨至细。生坯施釉,一般多采用喷釉或浸釉与喷釉相结各的施釉方法,在1280~1300℃窑温下烧成,气氛以还原焰为主。
天青釉之名出自五代后周柴世宗批语:“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续修四库全书》第587页,《五杂俎》卷十二,物部二,第25页。原文是“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矣。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妆饰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复见矣。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请其色,御批云:“雨过青天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荸荠瓶为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粗长颈,扁圆腹,状如荸荠而名。清代康熙年首创,雍正官窑多有烧造,且形制规范。该器型直口长颈,扁圆腹,外侈圈足,器形规正,削足考究,足端露胎,胎质洁白细腻。平坦底。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