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德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宣德皇帝本身具有浓厚的艺术修养,在诗、书、画及游艺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才能,且非常喜爱艺术品,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时手工业艺术方面的发展。宣德时期,朝廷遣中官张善景德镇御器厂督造款。御器厂内分工很细,设大碗作、碟作、盘作等23个作坊,有工匠334名,作头58名。从原料开采到最后烧成,“共计一坯功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天工开物》宋应星,明崇祯十年刊。这种精细的分工协作,使生产更加专业化,也就使得宣德朝烧造出了大量精美的瓷器。
宣德青花因其绘画水平精湛娴熟、图案内容丰富多彩、造型多种多样等特点为历代瓷器爱好者青睐,被众多官窑瓷器研究者推崇为历代官窑青花的最高峰。《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史载,宣德时青花多用郑和从西洋带回的“苏泥勃青”钴料,呈色深艳明亮,如蓝宝石一般,线条间往往有晕散现象,有如水墨画的墨晕,加上错落有致的黑色斑点,使画面产生了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使用国产青料,其特点是青花发色淡雅,少有晕散和结晶斑。
宣德青花瓷的胎体洁白细腻,凝重灵巧,轻重适度。釉面肥厚莹润,有“肥亮感”,釉层表面有较密的“橘皮纹”。在造型上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创烧了许多新的器型,有许多是受到中东金银器、玻璃器造型的影响而烧制的,如大型天球瓶、抱月瓶、扁壶、僧帽壶、葫芦形扁壶、竹节把壶、多系把壶、多系盖罐、花浇、八角形烛台等,器物造型敦厚端庄,秀美规整。在纹饰的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技法,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复蘸料绘画,这就使得纹饰上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迹,这与以后使用大笔绘画的风格迥然不同。
青花云龙纹罐,唇口、直颈、鼓腹、浅圈足。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器内外施釉,圈足及底无釉。通体绘青花纹饰,口沿外侧绘朵云纹;肩部绘四兽面纹,中间书“宣德年制”楷书横款;腹部画一条雄赳五爪回龙游戏于朵云间,龙作回首状,睁眉瞠目,炬眼炯炯,张牙舞爪,刚劲有力;胫部绘一圈莲瓣纹。青花发色浓艳青翠,浓处有铁锈斑痕。宣德瓷器的胎体低钙高钾,透光性高。釉下青花以钴料绘制,在多孔瓷胎上彰显精湛技艺。宣窑青花运用浓淡青料的对比多见于盘、高足碗上的海水龙纹,而在大罐上运用如此细腻之技法则至为难得。本件大罐上龙、兽面、云三种纹样的绘制所用青料皆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此御龙气势慑人,实为皇帝彰显权力之象征。许多鉴赏家视宣德御瓷的龙图为中国瓷器史上最优秀的代表,此器更是生动活现,绝妙非凡。
带款的宣窑瓷器多书楷体,款识书写位置不一,可见于口沿下方、罐内、底部,或如此大罐般书于肩部。宣窑款识以六字款为多,书以四字款的器皿分为两种。此二种瓷器均尺寸庞大,极其罕见,且皆饰以云龙纹及兽面纹,应为特殊场合所烧制。此二种瓷器,第一种饰五爪龙,作回首状,如此大罐;第二组饰三爪龙,龙首向前。这件青花云龙纹罐实乃宣德青花器中的代表之作。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