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康熙瓷器,一般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期、晚期,因为康熙帝在位61年,分成早、中、晚三段,每一段都有二十年,那些在位只有几年的帝王,自然没有早、中、晚三段了。
早期
康熙早期的瓷器,胎重、釉肥、釉色青白,有缩釉、棕眼,器口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有粘砂、跳刀痕,这一时期出现了特殊的“二层台“,双圈足也大量流行。
双圈足
康熙早期的瓷器依然有晚明的风格,比如跳刀痕、粘砂,随着社会越来越安定,生产力不断提高,这种现象渐渐消失了。
二层台
中期
康熙瓷器中期胎质细白,少有杂质,注重修胎,釉面分为粉白和浆白。
此时的瓷器胎质特别好,从瓷片的断面就能看出,晶莹如玉,耐人寻味,仅仅是一块瓷片都可玩可赏。
粉白和浆白两种釉面如何区分呢?其实很好区分,因为浆白是用特殊方式烧造出来的。
烧制浆白瓷,要用瓷土淘洗之后的细泥浆,这一点就比别的瓷器精致许多,这种浆胎瓷器胎很薄,上手之后很轻,扣之发出瓦声,而且胎内容易产生气泡,釉面也偶尔有开片。
粉白和亮白釉瓷器胎质虽然也很精细,但不用细泥浆,烧制出来的瓷器密度大,有压手的感觉。
康熙浆胎瓷器和现代灌浆瓷器不同,虽然带‘浆’字,康熙浆胎依然是手工制作出来,而不是用模浇灌成型。
浆胎瓷器还有个名字,叫做‘煨瓷’,查了许多资料,也没查到煨瓷的由来,按字面意思,应当是这种瓷胎体很薄,只能放在窑炉内的边上,用火煨着,就像烤地瓜一样,以免烧变形,毕竟胎很薄。
薄胎瓷器还有永乐甜白与成化瓷器,都是胎体极薄,几乎达到脱胎的状态,有种只有釉而没有胎的感觉,这需要极高超的制瓷水平,烧造难度很大,而且保存条件苛刻,能保留至今的薄胎瓷器都是珍品。
康熙白釉青花四字小盅
晚期
康熙晚期瓷器普遍比中期要轻,釉面呈亮青色,底足平切,非常规整。
故宫藏康熙青花山水纹瓶
早期到中期的变化容易理解,为什么中期到晚期,釉色由浆白、粉白变为亮清釉呢?
中期青花使用珠明料,烧制出独有的翠毛蓝,在瓷器上使用分水皴法绘制图案,使青花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种色阶,这就是康熙青花色分五彩。
而康熙晚期瓷器之所以比中期要轻,是因为太薄而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高岭土越来越稀有,毕竟康熙晚期社会稳定,瓷器市场活跃,社会对瓷器的需求量大,瓷器行业竞争肯定也会越来越大,导致瓷土成本上升,为了获取更大利益,瓷器商肯定会降低成本,那么康熙晚期瓷器自然就出现质量下滑的现象。
这种现象到了雍正时期更为明显,胎更加薄了,但制作工艺上有所提高,由康熙时期的粗活变为了细活,可见社会依然处于一个上升的势头,到了乾隆时期胎质变粗,此时不但要降材料的成本,连制作工艺都下降了,可见成本越来越高。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