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梅瓶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c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也有少部分青花瓷是在器物施透明釉后,再用钴料着色,然后高温一次烧成。但是这种釉中加彩的效果肯定不如釉下彩清晰,因此标准的青花,应该指釉下彩。

唐代青花执壶
中国瓷器的发展,在唐代以前,青瓷占主导地位;唐代以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了宋代,则品种众多,瓷器生产呈现百花争艳的景象。元代景德镇白地蓝花的青花瓷烧制成熟后,情况就起了剧烈变化。

1931年的景德镇
从14世纪二三十年代到15世纪前期,大约经过70年,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就占据了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其他大部分古老的瓷器窑厂都相形见绌,景德镇也由此成为中国的瓷都。尽管明、清两代的德化、石湾、宜兴和磁州各地窑口还在进行生产,但是各地的特色产品无论从品种还是数量上都无法和景德镇抗衡。
青花瓷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呢?主要是瓷质细洁而色白,釉下彩的蓝色彩绘,幽青可爱,图案装饰雅俗共赏。由于釉下彩在釉下,有不易褪色的优点,而工艺过程又相对的简化,便于降低成本,大量生产。

唐代青花
成熟的元青花瓷的主要要素有三点
①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
②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
③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
青花瓷的认识和青花瓷起源的追溯
在唐朝就有大量青花瓷销往国外。9世纪到10世纪,中东很多国家都进口我国的唐青花瓷。这种新出现的制瓷工艺,给予当地工匠很大的吸引力,目前在世界某些大博物馆就有当时当地的仿制品。如美国华盛顿佛利尔博物馆有9至10世纪伊拉克的青花碗,但是这些器物烧成温度不够高,胎质粗松,釉不透明,都属于半瓷半陶性质,显然,那都是当时模仿唐青花的烧造工艺而产生的。

战国蜻蜓眼琉璃珠
事实上,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陶胎琉璃珠上的蓝彩就是钴作为呈色剂的实例。
唐代成熟的青花瓷器烧制技术,随着巩县窑的衰落而暂时中断了,尽管在宋代也出现过青花瓷,但是这些浙江制作的青花瓷,其胎、釉和青花色泽都无法和巩县的唐青花相比。
胎洁釉润,青花色泽艳丽夺目的成熟元青花的出现。估计在14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几乎中断了4个世纪的河南巩县窑的青花烧制技术,在江西景德镇突然重新放出光芒,这是一种历史在更高阶段上的重演,而促使这种历史重复的,仍是向中东地区出口的需要。

16世纪西亚匠人制作的青花执壶
中东地区国家的制陶业,在10世纪以后,对于釉下彩特别是青花的制作一直没有中断过。但是由于中东地区的胎、釉原料较差,且烧成温度不够高,因此始终无法达到中国青花瓷器的质量水平,随着元朝政府对外交往的发展,又重新唤起了中东国家对中国青花瓷器的需求。而浮梁瓷局所在的景德镇,在枢府瓷胎釉制作具有完善条件的基础下,利用从中东地区进口的钴料矿,大批生产出口所需要的青花瓷。当水到渠成的时候,这种为外销而生产的商品,也必然转为国内市场所需要,这就是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大发展的背景。

收藏
评论
自己看多无聊,和大家一起讨论起来!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