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翡翠凭肉眼能够区分翡翠ABC货的不算是高手,凭肉眼能够把入过土的翡翠和B货C货翡翠区分开的才是真正的高手!

翡翠真正在中国流行,是从清代中期开始的,距今不过200来年,市面上大多数清代民国的老翡翠都是传世的,但是的确有一小部分翡翠是曾经被陪葬入过土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这些入过土的翡翠,懂得分辨的人并不多,特意留心去研究的人就更少了。因此,迄今为止专门论述入过土的翡翠的研究论文基本上还是空白。

翡翠属于硬玉,比重达到3.33,硬度在莫氏硬度7左右,都比和田玉高,在常温常压下物理性状也比和田玉稳定,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翠性结构,比和田玉毛毡状结构更容易被酸碱性物质腐蚀(这就是为什么翡翠很容易通过酸洗注胶染色,处理成为B货C货,而和田玉不能整体通过酸碱处理并染色成红玉或者黄玉的缘故),翡翠哪怕是短暂入土陪葬,也可能会受沁严重,乃至面目全非,其表象特征与经过人为酸洗注胶、染色的B货C货翡翠的表象特征有一定的共性,不容易分辨。

二者的共性是,一是都有受到酸性物质的腐蚀而在表面留下侵蚀痕迹;二是经过酸腐过程使内部结构变酥松后,都有外来物质充填在翡翠晶格之间。


二者的区别,一是人工酸腐是短时间内使用强酸腐蚀,因此在翡翠表面留下周身同态的如蜘蛛网状的腐蚀痕迹,而入土翡翠是经过埋藏环境中的弱酸性、弱碱性土壤和有机质缓慢腐蚀而形成的表面坑坑洼洼不规整的痕迹,还会形成的冰花形状的完整晶体,晶体边角清晰尖锐。二是由于人工使用的强酸“王水”腐蚀性极强,对翡翠内部结构破坏极大,完全成蜂窝状,之后注入大量比重很轻的环氧树胶,有的还加以染色,因此B货C货翡翠的比重明显减轻(通常是2.65),折射率也会变化(1.66变成1.54),并会在表面留下充胶裂隙、充胶凹坑等因酸洗产生的孔隙被树胶充填有关的痕迹,而且会随着树胶的老化而在若干年后失去伪装的迷人外表;而入过土的翡翠,由于在墓葬中接触的物质主要是土壤中的有机物,酸碱性不强,涉及的主要是“结构外观”的改变,内部结构虽然略有疏松,但相对来说变化不大,一般不涉及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状的明显改变(特别严重风化的情形除外),相对来说比重、硬度、折射率等变化是有限的,这就是为什么高手只要上手掂量一下,凭手感轻重就知道真假,特别是后期会有土壤中富含水的硅、铝、铁质有机高分子充填在内部并胶结在表面,在局部形成或红或黑或黄的自然沁色,在表面形成莹亮温润的包浆,与B货C货翡翠过于纯净却干涩无浆的外观和轻飘飘的手感形成鲜明的对比。


2018年12月24日的新版《珠宝玉石国家标准释义》介绍,关于翡翠证书上处理两个字的出现,必须是经酸洗、漂白之后用蜡或树脂等材料对经漂白产生大量腐蚀裂隙的翡翠进行充填,以改变翡翠的净度、外观和耐久性。对酸洗的理解是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翡翠的结构构造,部分改变了翡翠的自然属性。

本次新版《珠宝玉石国家标准释义》的要点:
(1)“大量腐蚀裂隙”的“充填”必然造成该翡翠密度较大幅度的下降,相反,如果该翡翠密度是正常的,就不存在对“大量腐蚀裂隙”“充填”的可能性,对于密度正常的翡翠就不能再以任何理由备注上“翡翠处理”。


(2)蜡和树脂性质截然不同。蜡,对于翡翠没有粘接固化的能力,根本不具备“耐久性”!而树脂则不然,树脂的作用首先是把被破坏了的翡翠结构进行充填粘接修复,使之具有“耐久性”,同时改善原本是“砖头料”翡翠的光线折射率(水头看起来好了),这是破坏性的、欺骗性的。两者相比,蜡是“善举”,树脂是“恶行”。


(3)“对以往传统的对宝石的结构构造和自然属性没有明显改变的,被人们广泛接受,能使珠宝玉石潜在的美显现出来的优化处理方法,在证书中可附说明具体优化处理方法,基本名称处不必注明”。


“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优化处理方法”指的就是老翡翠炖蜡工艺造成有机反应的问题,因为除了老翡翠炖蜡工艺造成的有机反应问题以外再没有类似的争议难题了。
虽然新版释义还是没有直接提及入土出土翡翠的鉴定证书问题,但是明确指出:只要翡翠密度正常,就不是“处理”的,证书上就不能注明“翡翠处理”。

收藏
评论
自己看多无聊,和大家一起讨论起来!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