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具有实用性、艺术性、科学性与经济性等多重价值。古瓷鉴定是一项复杂的专门性工作,鉴定内容主要是辨真伪、断时代、定窑口、评价值,鉴定方法有历史学的、经验性的、科技学的、逻辑学的和艺术学的等,准确的鉴定是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互相印证。本文对鉴定内容与鉴定方法体系进行了论述。


古瓷器鉴定

传统经验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古瓷器的“五大特征”(即造型、胎釉、纹饰、工艺、款识)或者“七大特征”(即造型、胎质、釉质、彩料、纹饰、工艺、款识)的比较辨识来对古瓷器的窑口、生产时代、官民窑区别以及真伪状况进行定性分析和判断。


古瓷器鉴定步骤

(1)鉴真伪,即识真与辨伪。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识真是指研究、分析、比较、确定古瓷的主要特点和时代风格。辨伪是指了解瓷器作伪的各种手法,与真品的区别,以此来辨别赝品。仿古作伪瓷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胎体过重或过轻;胎釉质过细,轮廓线条生硬;色彩太鲜;纹饰描绘不自然;笔力拘谨,线条不流畅,线条粗细不匀等。
作伪方法通常有:
①去光,即用高锰酸钾、硝酸和松香水混合,刷于瓷器表面去浮光,再用砂轮、砂纸打磨出粗细痕迹;或用茶水加少量食碱久煮;或用烟气久熏、入土久埋等。
②手工做胎。陶泥用脚踩,不用机器加工,瓷土会留有气泡和细小颗粒,成瓷更似古瓷。
③后加彩,即在古代素白瓷或青花瓷后补挂各种彩色;或将旧瓷用酸浸泡后重新画彩。
④移花接木。将两件破损的旧瓷器合二为一;或将一新一旧瓷器做成一件完整的瓷器。
⑤加款。把没有款的旧瓷器重新加款,特别是把民窑精品加款后变成官窑器;或是把原民窑款磨掉,加上所需款式,等等。

(2)鉴时代,即确定古瓷的烧制年代。宋代以前的年代主要依据墓葬,通过对带纪年墓穴出土瓷器的科学排比,找出各时代在造型、质地、釉色、纹饰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作为鉴定的科学依据。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元代瓷器带年款者亦少,依据是参考宋、明做法。


明、清时代墓葬少,带纪年的更少,鉴定依据通常是看官窑瓷器的年款。
对瓷器年代断定,学术界的惯例是:最好是通过器物本身铭文等确定准确年代,此可作为标准器;明代以前的器物,能定出朝代即可;而历时较长的唐宋等,则以分出早、中、晚期为好。

(3)鉴窑口,即确定烧造地点、技术和工艺水平等。方法通常是根据窑口标本的气泡特征来辨别。如:
商周及秦汉原始瓷的釉层较薄,釉中基本上无气泡;

唐五代时期的定窑白瓷一般只在底足和口沿等局部釉厚处才有细密均匀的小气泡;

宋代陶瓷中汝窑瓷器的釉层较厚,釉中有少量较大的气泡。


仿汝窑瓷器 (左) 和汝窑考古瓷片(右) 在显微镜下放大130倍照片


具体鉴定要点

一:款识

明代款识书法刚劲有力,挺拔;清代则柔和;清代双罔,二条平行,一样粗细。


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


斗彩红龙凤盖罐

明代圈固有头有尾,粗细不同;


识别真假款识还要结合瓷器的新旧来进行。新瓷有光泽,称燥光,耀眼,旧瓷光泽稳定。若为旧瓷新款,则底款多为二次加烧而成,称加烧款。加烧款的底釉与釉面不同,断代伪托款与做假也不同,如宣德瓷在明代正德时有仿制,鉴别时须要留意。


二:胎土

胎质的特点取决于原料、窑内温度和气氛、制作工艺等。从胎质可测断出瓷器的年代和窑口。最常见的便是麻仓土,以及二元配方土(麻仓+高龄)。

元代瓷胎质较为粗糙,瓷胎灰白色或淡红色,铁锈斑点和火石红(黄衣子)常见,且感觉自然,给人以一种老熟、老气感


元青花底部


青花松竹梅纹罐,明正统


三:釉面鉴定

观察釉面的新旧光泽是辨伪的一个主要依据。古瓷年深日久,釉面形成一种温润的酥光。釉色印证着特定的年代和窑口。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其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岳州窑青釉划花莲瓣纹盘口瓶


宋代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基色,创制了梅子青釉,使其成为青釉中的代表,也为龙泉窑的最佳色。

龙泉窑青釉盘口瓶

明代永乐时白釉最负盛名,其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质细腻。

但有厚薄不均的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或肉红的现象,这一特征是其他瓷器所没有的。

清代康熙时的瓷釉,也因袭了白色基调,其胎质纯净,胎色细白,如脂似玉。

相对于古瓷,新仿瓷的釉面则光彩刺目、隐现浮光。虽然久藏古瓷初启封时也会光泽如新,但其釉色与用现代工艺烧制的釉色还是有一定差异的,这需要更专业的釉色知识来鉴别。


四,古瓷釉层的'光'

一、贼光

又称新光、浮光、火光,是一种发于瓷器表面的光,一般年代不远的新货上都会有这样的光,表面看起来炯炯刺目。当然,也有一类属于从未使用、未启封过的旧瓷,在开箱时的光泽也会灿烂如新。

二、宝光

宝光,即一种由内而发的光泽,温润鲜嫩、如脂如玉。具备这种光泽的旧瓷,往往都是胎釉优秀、瓷质精良的上乘之作。这类瓷器能经受得住氧化物的侵袭、人为磨损的考验。即使历经数百年的时间,其光泽依然夺目。

三、玻璃光

所谓玻璃光,即类似于翡翠上反射出来的光泽。这类光泽,和上述的宝光是有所区别的。玻璃光相对会有玻璃的质感,亮度方面也会比较高。具备玻璃光泽的瓷器,一般年代都比较久远,有的甚至埋于土里数千年,亮度都能不减当年。

四、无光

无光是一种比较暗淡的光,一般反射不出任何明显的光来,是在空气中经过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以及人们长期使用的结果。所以,具备无光光泽的瓷器,通常被认为是年代比较久远的旧瓷。但也不排除通过人为加工处理的方式伪装成旧瓷的新瓷。

五、蛤蜊光

这是一种比较稀有、奇异的美丽光,通常位于彩瓷和含铅瓷上,受外界物理、化学物质的侵蚀以及本身发生的变化,在瓷器表面产生的一种彩色膜状物。迎光侧视,隐约可见位于彩色上面五光十色的光芒。当迎光侧视彩料的周围,会发现有一圈紧紧围绕着的、淡淡的五颜六色光圈。随着'瓷龄'增加,这种彩色膜状物也会慢慢地增加、增厚,达到一定厚度时,就会产生类似蛤蜊壳里面那种闪烁的'彩光'。当然,目前市场上也有使用'电光水'、镀膜法制造假的'蛤蜊光'。

镀膜法制造假的'蛤蜊光'

最后,需要跟大家说明的是,上述的这五种光泽,一般是不会同时出现在同一件瓷器上的。除了蛤蜊光比较特殊外,瓷器上一般只会有一种光泽。关于年代、真假的鉴别,还是要多通过实践、学习、对比来掌握,并非看看攻略就能学会的。


总之,古瓷鉴定是一项复杂的集经验性、科技性、艺术性与知识性等于一体的专门性工作,有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并使之互相印证,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古瓷鉴定要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要对中国几千年陶瓷发展的历史有较好的了解,要系统地多看图片与藏品实物,多记忆,多思考,多实践。

收藏
评论
自己看多无聊,和大家一起讨论起来!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