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釉瓷器是高温釉瓷的一种,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张起来的品种,以氧化铁作呈色剂,其釉料中三氧化二铁的含量在5%以上。最早出土的黑釉瓷是安徽省亳县“建宁三年”(170年)纪年墓中出土的黑釉瓷,证实了黑釉瓷的烧造时间应在东汉中晚期。此时的黑釉瓷胎质较粗,器型简单,器物施釉一般不及底,釉层厚薄不均,常见流釉现象。到东晋时烧造技术更加成熟,以浙江德清窑所产黑瓷为代表,胎多呈砖红色、紫色或浅褐色,釉厚如凝脂,色黑如漆。

宋代,是黑瓷烧造的顶峰,河北定窑生产的黑瓷,胎质洁白细密,釉色乌黑发亮;福建建窑烧制的黑瓷品种如兔毫纹,油滴釉,曜变斑等黑色结晶釉,颇为珍奇;江西吉州窑的玳瑁斑、木叶纹、剪纸贴花黑瓷以及河南鲁山的花瓷,都颇具特色。其中,博主见到过的一件黑定,漆黑发亮,比之康熙乌金釉有过之而不及,没有见过黑定珍品的,非常容易把它当做一件新的瓷器。建窑的兔毫纹,油滴,曜变斑等,博主都收藏有标本。吉州窑剪纸贴花详见:瓷器学习笔记之七 --吉州窑:桑叶能通禅。

本文不讨论器型,只讨论瓷器的底足。黑釉瓷的底足,从宋代黑油瓷器底足收藏的标本看有如下几种:

1.平底微凸圈足,此类圈足胎土较白,底足无釉,足墙外撇,外壁施釉到底,此类瓷器的品级应该都是比较

高。还有一种灰黑胎,胎质较差,施釉不到底,这种瓷器品级较低。

2.小圆圈足,挖足都不深,胎质灰色,施釉不到底,此类瓷器的品级不高。

3.外撇圈足,圈足较大,内底有涩圈,从底足的形制看,此类瓷器年代较晚,有些应该到元明。

瓷器鉴定:底足辨真伪

随着市场经济的步步深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投资古玩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收藏家。与此同时,古玩市场上赝品不断,铺天盖地而来。对爱好古玩的藏家来说,辨别瓷器真伪,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话题。而器物的底足是辨别真伪的重中之重。底足,可见其胎,见其釉,见其胎釉的结合情况。可辨其烧造工艺,可察其老化程度等。

那么,该如何从底足鉴定真伪呢?

首先要掌握古器物的相关知识,了解各个朝代的器物工艺,观实物辨真伪,如足的形状、胎的质量等。观察露胎之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的情况,一般来说年代越古老,器物的露胎骨显得越干燥,而仿品则会显得轻滑或坚腻。当然也不能太绝对,有的年代久远的瓷器露胎也会很细润坚腻,但比起仿品要稍显干燥。还要坚定其垫烧痕迹,如明之前的器物时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垫烧痕迹,但是各大名窑也会有不同的垫烧方法。

观其底足露胎之处的火石红,各个时期都有不同,或多或少或无,如明代民窑削足之处的火石红,颜色就特别浓显。而仿品的火石红就截然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而成,显得轻浮不定,而有的颜色偏黄。由底足查看各个时期胎釉的结合情况,一般都有护胎土,或化状土,或子金土,而仿品要不涂点朱砂红,要不涂些浆水,都较真品要轻浮很多。

此外,还要看其粘沙现象,明代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清代官窑民窑足内也有粘沙,而仿品在这一点上就很少做到。其烧制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的不是很厚,不会造成积釉,模注过于规整,所以很少积沙。

除此之外,还可以观察期露胎痕迹的纹路,或是圆圈之纹,或是鸡心点纹路,明时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等。这只是鉴定真伪的一个很小的方面,当然也需要对器物的纹饰等进行详细的了解。

收藏
评论
自己看多无聊,和大家一起讨论起来!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