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这个词其实包含了两部分,陶器和瓷器,从外观上看,一个比较精细,一个比较粗糙,陶器出现的时间要比瓷器早,陶器的烧成温度比较低,胎体虽然不会再遇水分解,但是气孔率和吸水率都比较高,瓷器烧制温度高,胎质都已经瓷化,气孔率和吸水率都非常低,陶器和瓷器内在的本质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的烧成温度都低于瓷器,最低可以到800度以下,最高1100度左右,而瓷器的烧成温度一般都在1200度以上,最高达1400度。
二,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一般的黏土就可以烧制,而瓷器需要特定的材料:高岭土。瓷器在烧制时,如果烧成温度在陶器的范围内,也可以叫陶器,比如古代的白陶,但是用做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即使烧到1200度的高温,也不会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三,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因为烧制温度低,坯体没有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也比较差,有时用钢刀就能划出痕迹。瓷器烧成温度高,烧结充分,敲击声音清脆,用普通钢刀是很难划出痕迹的。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挂釉和不挂釉,挂釉的陶器都是低温釉,在温度较低时就能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一种是在高温下同胎体一次烧成的,也可以在高温素烧的瓷胎上挂低温釉,二次烧成。
瓷器和陶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内在又有很多联系,所以人们常常将二者一起称为陶瓷,广义地讲: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没有陶器的发明与发展就不可能有瓷器。瓷器出现以后陶器还是在继续生产,陶器和瓷器是各自独立发展,并且从生活用品逐渐转变为收藏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