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最早发明的就是青釉瓷器,简称青瓷。青瓷生产如从商代原始瓷算起,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且历代从未间断过,质量不断提高,名窑纷起,名品迭出,遂成为历史最悠久的品种。
青瓷的始祖一一原始瓷
出现于商代前期,盛行于春秋战国的原始瓷,用瓷土作胎,表面施青釉,但它具有较多的原始性,尚未达到真正瓷器的程度,所以称之为”原始瓷"。商代和西周时,除个别器物比较规整外,大部分器物的制作都比较草率,器壁厚薄不均,釉色泛黄,有的釉面还有褐色釉斑。春秋战国原始瓷的制作有了很大的进步,器形規整,壁厚均匀,釉层薄而匀,釉色青黄,器型多与当时的青铜器相仿,有尊、鼎、簋、壶、豆、钟等。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瓷带有浓厚的吴越文化色彩。
青瓷的一统天下一一南方六朝青瓷
真正的成熟青瓷在东汉晚期出现,自此直到魏晋南北朝,中回瓷器基本上是青瓷的天下,主要是浙江生产的南方青瓷。东汉晚期浙江上虞等地生产的青釉胎料纯浄,烧结充分,通体施釉,釉色青,透明光亮,表明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瓷器了。但其造型、纹饰仍未摆脱传统,带有与当时陶器原始瓷相似的特点,常见器形有耳杯、罐、壶、盆、簋、熏炉、五联罐等,装饰多见水波纹、麻布纹、弦纹和贴印铺首等。
三国时期青瓷胎呈浅灰色,青釉淡雅,纹饰简朴,造型优美,一些以后流行的器物,如鸡头壶、虎子、蛙形水孟、堆塑罐等都是此时出现的。西晋历年虽不长,但青瓷的特点却很解明,胎色偏深,釉色青灰,器物造型稳重,偏于矮胖,装饰趋于繁复,多见以动物形象作造型的器物,如熊灯、蛙孟、虎子、鸡壶、狮形辟邪等。在器物的口沿、肩或腹部装饰以网格、联珠、弦纹等组成的带状花纹,并配以模印的铺首或佛像,成为西晋青瓷的标志性装饰。
在三国时用于墓葬的堆塑罐,西晋时十分流行,以后就基本不见了。西晋末,在一些器物上开始出现褐色点彩装饰。至东晋,青瓷的造型由矮胖向瘦高发展,逐渐变得挺拔秀气,而纹饰则趋于简朴,流行弦纹和点彩,点彩看似随意,却常有点睛之笔,如在鸡、羊的双眼和器物的口沿、系上点上一笔,往往起到突出造型的作用。
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常以莲瓣和荷花装饰,此时褐色点彩仍然流行,但褐点小而密集与东晋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