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瓷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其中民窑青花瓷大都比较简洁概括,实力与质量上略逊于官窑,釉面欠滋润,画法奔放自如,用笔较草率,画面构图很讲究意境,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活泼而有趣味。从民间陶瓷艺术品中可以发现中国民众吉祥心理的表达, 这是中国民间特有的文化内涵。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已经成为民间陶瓷艺术的文化主题。
与官窑陶瓷相比,民窑陶瓷除了自然、朴素和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还有在装饰上,用寓意和谐音来象征吉祥的图案比官窑瓷器多得多。如牡丹象征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松鹤象征延年长寿:鸳鸯象征成双喜庆;鸟鹊象征喜庆;鹿象征官禄;蝙蝠象征幸福;游鱼象征富足有余:鹌鹑象征安;戟、罄、瓶象征吉庆平安等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除了潜在传统意识外,还有本身发展的内在趋力,也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民窑青花的实用性、多样性,促成了装饰题材的广泛性和丰富性。
因此,青花瓷器是民间艺人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结晶创造出来的产物 它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 与人民大众的普遍情感紧密相连。
民窑青花在表现一定物象的同时往往寄托着陶瓷艺人的某种情思。这种物象实际上是艺人们的一种“意象”, 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处理手法。这种抽象的艺术手法可说是民间青花的重要特征。很多民间青花作品都是在具象造型的话语中孕育了许多抽象造型的词汇, 给人们想象和理解。
自然流露出一种节奏的韵律的美感, 很象中国的书法, 也是以笔墨,纺条直接表现心灵的艺术, “以书入画”在中国写意画中是经常追求的。如在民间青花中装饰画面的花鸟, 他们是以爱鸟之情,根据生活中对鸟的观察而抽象的概括出来, 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们的思路以广阔驰骋的巨大空间, 展现出抽象艺术的无穷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 民间青花重外形、取大势、舍繁缛、删枝节、避琐碎的过程是一种抽象的创作过程, 是民窑青花写意特点的体现, 也是区别于官窑瓷的重要标志。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青花瓷器不论从器型、装饰、工艺制造、材质的研制等等各个方面,在制瓷手工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是民窑的普遍生产, 使得青花瓷更具广泛性。 民间青花瓷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淳朴、清新和雅致。精美绝伦的工艺制作, 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以及千姿百态的装饰题材,成为民间青花独特的艺术风格。
民窑青花艺术成就还表现在其笔韵和料韵方面,过去的民间艺人从自己真淳、质朴的心里出发, 用饱蘸料水的笔随意洒脱的运用于陶瓷坯体上。像写意国画的纸墨相发, 产生特有的肌理韵味,萧散放逸,超然远致。
其轻重虚实, 曲直刚柔均根据画意大胆勾塌, 在快速随意的用笔中自然展现,线条活泼流畅,真是出神入化,毫无矫揉造作。因为这些民窑青花艺人不可能去刻意雕琢,他们从内容到形式处处反映出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在用笔方面, 以少胜多, 以简胜繁是民间青花高度提炼的结果。
比如民间青花表现的山水小景, 点上孤帆、宝塔和飞鸟, 画面虽只是寥寥几笔,有粗有细, 有松有紧,所表现的内容和意义却跃然于坯体之上。这种艺术风格呈现给人们的是简炼中见丰富,奔放中有精微,通俗中蕴高雅, 朴拙中显灵巧, 天真中含哲理,真可谓是合情合理耐人寻味, 有较高的艺术晶位。这种千锤百炼的民间艺术在平凡中表现出了生动奇妙的艺术意境和“野逸”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