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瓷器的代表窑口,大家都知道“官、汝、哥、定、钧”,御窑却鲜有人提。这个曾经代表古代中国陶瓷工业发展顶峰的皇家窑口,有陶瓷工艺的辉煌,更有许多工匠的心酸。
御窑过往二三事
官窑是由官府投资、计划生产、经营管理,并且其产品由官府统一分配的窑业。古代官府窑业,始自西周,终于清末,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为我国陶瓷业生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一种专门生产御用瓷的官窑窑场,即御窑厂。御窑始创于明洪武年间,位于景德镇,是在宋代官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仅存在于明清两代。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
御窑是古代中国陶瓷工业发展的顶峰。作为一个有后台有身份的窑厂,所汇集的匠人自然都是业界大佬,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瓷器工艺也是在这个时候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只是,虽然皇家授权给予了御窑手艺人们极大的支持,但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不被允许展现在瓷器上的,毕竟皇家的权威是绝对高于艺术创作的。


近乎苛刻的管理制度
不夸张地说,极严苛的瓷器制作挑选标准算是御窑的一大特色。御窑厂内在所蕴含的追求完美的精品意识、严格的管理制度、精致化的分工与协作,保证了中国陶瓷行业质的飞跃。


御窑厂既为“皇家工厂”,专为皇室输送御用瓷,中间的衔接环节,说的就是督陶官。督陶官接受皇帝旨意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产品生产,同时负责管理御窑厂,其中在中国陶瓷史上留有浓重一笔的督陶官当属清朝的唐英。唐英拒绝一切官场上的应酬,深入到坯房窑厂,和陶工们一起生活,一起劳作,一起参加绘画,在职将近30年,先后为雍正和乾隆烧制瓷器。其“劳模”精神,更多是热爱,还是迫于皇威的无奈,后人已无法细说。


御窑厂生产的瓷器只有经过严格筛选的上品才能运输至皇宫,但略有瑕疵的次品是不允许流入民间的。大部分所谓的次品其实品质也是好于民窑烧出来的瓷器,但也难逃打碎掩埋的命运,这在之后1987年景德镇着手恢复古代御窑厂附近的和龙珠阁时,数万片堆御窑古瓷碎片可得知。

收藏
评论
自己看多无聊,和大家一起讨论起来!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