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往往被遗忘,除了宋代茶文化崇尚“黑”道受到较高的礼遇以外,很少受到人们的青睐。就连后来的瓷器研究中,对黑瓷也往往是一笔带过。的确,黑瓷在中国近两千年的瓷器历史长河中,宛若银河系几颗微弱的星星,不是很惹眼,但是存在的,并像其他瓷器一样共同构建了中国陶瓷的大厦。

在夏商周三代以前的蒙昧时代,中国先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彩陶文化因此考古学上也有时将这一时期称为彩陶时代,主要以仰韶文化为代表但在彩陶文化普兴繁荣的时候,黑陶也渐渐初露端倪。如黄河流域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不仅烧成温度高,而且胎薄如蛋壳之乌黑透亮。无独有偶在中国文明的另一个发源地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也出现了品质较高的黑陶这种南北呼应的现象,确切地表明中国陶器时代,黑陶也是一个重要的表征。

东汉时期,在浙江越地烧成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之前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陶转瓷的过程。在这一时期,青铜时代占尽了应有的辉煌和荣耀。而陶器开始在文化的夹缝中适应性地生存。这一时期,也出现了高品质的黑陶。《墨子•耕柱篇》中说到陶铸于昆吾的昆吾,即是夏的一个部族,以烧陶和铸铜而著称。所烧陶器以灰黑陶最多。在这一时期的陶器装饰上,可以看到有与青铜器相类似的饕餮纹,甚至还有裸体人像蝌蚪纹、龙纹、蛇纹等高品位的装饰。商朝以后,灰陶、白陶、印纹陶等逐渐取代了黑陶,成为重要的陶器品种。

从迄今考古资料证实发现最早的黑釉瓷是出土于安徽亳县的建宁三年170年东汉墓中这与浙江出土的东汉延熹七年164年墓中的青瓷四系罐要略晚一些。这种瓷器的特点,还是相当粗糙,器形也简单,基本上还是原始瓷器的阶段。但毫无疑问,黑瓷和青瓷的贡献同样重要,是它们共同掀开了中国早期瓷器的帷幕。

因为在一些重要的墓葬中,同时出土了青瓷和黑瓷;在东汉时期的同一窑中也烧造黑瓷和青瓷。黑瓷的成熟期应在两晋时期在浙江杭州北面的德清窑,出土了成熟的黑瓷,胎呈红、紫或褐色,釉层厚实滋润如玉,且色泽黑亮如漆,闪闪发亮。造型主要以壶为主,如鸡首壶四系壶等,与当时的青瓷名品“越瓷”造型基本相同。

德清黑瓷得到了当时人们的喜爱,在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发现了广泛使用的痕迹。当南方德清窑黑瓷处在兴盛时期,北方也开始了黑釉瓷器的生产。至迟在东魏时期北方的黑釉瓷器已经成熟。1975年,在河北赞皇县东魏李希宗的墓里出土了黑釉瓷片。后来,又在河北平山县北齐崔昂墓中出土了一件黑釉瓷四系罐,造型呈倒立的梨子,与南方的四系罐有明显的不同,应是北方烧制的产品。

隋唐以前,青瓷的文化含量远远高于黑瓷,仅凭色彩视觉传达的感觉就自然将人们的目光集中在青瓷身上。黑瓷,古穆、庄严、沉寂,决定了它的实用和审美局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崇尚自然主义美学的时期。

隋朝的短暂统一,没能让我们留驻更多的目光唐代瓷器的南青北白托起了中国瓷业的第一个高峰。作为单色釉瓷器的黑瓷,便显得很珍贵了。唐代的黑瓷主要分布在安徽、河南、陕西等地。在安徽的萧县白土窑出土了少量的黑釉瓷在陕西铜川的黄堡镇出土了黑瓷塔式罐。在河南的贡县鹤壁密县,郏县和安阳等地都出土了黑釉瓷器。在山东淄博也发现了黑釉瓷器很显然,这些黑瓷未能挤进当时瓷器的主流。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唐代饮茶文化的审美观。茶圣陆羽的青则宜茶将越窑青瓷的地位提到了最高。

而白瓷又受到了当时文人的称颂。诗圣杜甫就盛赞四川白瓷大邑白瓷轻且坚,抠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就连音乐方面对瓷器的选择也重点在青瓷和白瓷上唐代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提到乐师郭道原对青白瓷乐器的重视,黑瓷在当时的文献中少有提及,但令我们略感欣慰的是,1974年在浙江宁波余姚江唐代港口发现了一条沉船,船上有越窑瓷器和少量的黑釉瓷器,显然,这些黑瓷是供出口用。但在国外的瓷器出土中很少见到唐代黑瓷。

如果说唐代以前的黑釉瓷器是以纯黑的形式出现,那么宋代以后的黑釉瓷器则黑出了文化和美学。宋代黑瓷的主要窑口有:定窑、耀州窑、吉州窑和建窑等。定窑是以白瓷擅名的窑口,是与官、哥、汝、钧等并称的北宋五大名窑。清高宗就有很多咏定窑瓷器的诗文,如《咏定窑莲叶碗》赵宋传来白定名,尔时却以有芒轻。即今火色全消尽,一朵玉莲水面擎。

但定窑的黑瓷也可与白瓷媲美。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是这样评价定窑黑瓷有紫定色紫、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价高于白定。 清高宗也提到定黑瓷空传紫色及黑色,那辨宣和与政和。耀州瓷是以青瓷闻名于世,与越窑青瓷相比肩。而耀州黑瓷则是在唐代陕西铜川窑黑瓷基础上发展的,而宋代耀州窑的中心正是陕西铜川。宋代耀州黑瓷,史料少有记载,大多是对耀州窑青瓷和白瓷的赞誉,出土也少见。

收藏
评论
自己看多无聊,和大家一起讨论起来!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