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景德镇瓷器从元初的传统青白瓷、黑釉瓷、铁绘瓷等较单一的品种,过度到高质量的枢府瓷、白釉瓷、釉里红瓷、高温蓝釉瓷、青花瓷器、青花釉里红瓷、红釉瓷、红绿彩瓷和其他装饰瓷器。而元青花瓷器的流行,从国内大量出土的整器和残器标本以及国外传统馆藏(主要是土耳其和伊朗)、海捞(东南亚至肯尼亚)和陆上出土器来看,国内和国外消费各占据一部分,国外皇宫贵族和寺庙赏赐器也占据一部分。

从这些分布来看,元青花瓷器因其与中国传统瓷器在色彩和纹饰绘画上有着鲜明的特点,所以也迅速流行开来。但由于制造成本和官方的控制,导致价格很高,在国内和国外只局限与上流社会、寺庙和商业阶层。即便是远在非洲的肯尼亚出土的非常普通的日用元青花瓷器,也是仅限于重要遗址和有身份的墓葬区域当中。当然,元青花在元代晚期大量生产的历史成因(尽管目前馆藏数量有限,但从景德镇窑址区域历年出土大量废品及印尼出水大量海捞残(器)片,还有国内外一些私人收藏),这是个各国研究学者和藏家共同探索的话题,有待更详细的学术论证和发现。



元青花的发展,是经历了一二十年的发展阶段,并非迅速就成熟了。根据笔者近10年的调查研究和搜集大量实物标本的基础上,在此姑且就元青花瓷器的鉴定谈如下几个重要的关键点:



1、元青花瓷器器形的把握:

元代元青花瓷器对器形的塑造是建立在一定的美学基础之上。因为元代是宋代精致美学的延续和各民族艺术、西域艺术及民俗艺术的大熔炉时代。但由于元代中晚期的蒙元统治者接受较高的中原传统艺术熏陶,尤其仁宗、英宗、文宗及顺帝都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加上景德镇浮梁瓷局作为朝廷直接管理的制瓷机构,可以说元代政府举全国之力征调水平高的制瓷师傅到景德镇浮梁瓷局,并且实行连坐责任刑罚。其中《通制条格三》规定:“匠不离局,其管匠官吏,头目、堂长人等,每日绝早入局,监临人匠造作,抵暮方散。提调官常切视,如无故辍离者,随即纠治。”

另外,《元史》卷一百五禁令记载:诸锄获宿藏之物……得古器珍宝之物者,闻官近献,约量给价,若有诈伪隐匿,断罪追没(隐瞒私藏者罚一百七十鞭,多会丧命)。可以说朝廷拥有大量征集的社会古物。这也为元代制作各类产品提供参考依据。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器形上借鉴商周以来的古器造型,下传承宋金和南宋以来的器物造型,对儒家主体艺术、佛教艺术、道教艺术、伊斯兰教艺术、民俗艺术和外来艺术造型的综合创造。所以,元青花瓷器的器形,是集这些艺术追求完美的创造,基本达到同时代造型艺术的经典。如象耳瓶、铺首大罐、樽瓶、梅瓶、玉壶春瓶、高足杯、爵杯、匜和盘碗等,造型都很完美。元代中晚期,元青花瓷器从1319年萌芽到1340年左右才逐渐成熟, 但从元代早中期的青白瓷各类器形,都体现了较高的美学造型,而元青花只不过从体型上进行了大胆的技术突破和综合发挥。

2、元青花独有的艺术气质:

每个时代的器物有其时代特征,元代瓷器更是如此,也有它的时代艺术气质,这种感悟元代艺术气质的能力,必须经过长期对元代各类艺术和元代相关联的各类器物的研究才能获得。鉴赏是两个层面:鉴,是缜密的实践技术行为;赏,是对美学深刻体会的艺术行为。两者合二为一,才算达到真正的器物鉴赏之境界。好比看一副墨竹国画,竹干是不是有隶书的味道,竹节是不是有草书的味道,树叶是不是有楷书的味道,竹枝是不是有线条的力度,整个墨彩是不是有丰富的层次,整体构图是不是很合理,运笔是不是一气呵成等。如果没有这些因素,说明这个绘画的人根本不懂书法,不懂书法就根本谈不上文人绘画,这些就是起码的印象和感受。元青花瓷器的艺术气质,就是大气的器物轮廓线条、绘画的洒脱与古朴、构图的疏密得当,青花的透亮及丰富的层次感等给人的初步艺术气质。这种气质是有其内涵的,何况背后还有那么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

收藏
评论
自己看多无聊,和大家一起讨论起来!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