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当我知道在英文中,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时,我是一脸懵逼的。

中国的好东西那么多,随随便便就被一个瓷器给代替了!?

开始我觉得用瓷器来称呼中国有点太过于草率,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瓷器的英文原名为“chinaware”,意为“中华器皿”,只不过叫着叫着就省略了后面的“ware”,直接叫成了“china”。所以“china”这个称呼,是先有了中国的意思,再有了瓷器的意思。

哦,原来如此。我还以为外国人都是取名废呢。

不过中国的瓷器确实给当年的外国人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在16、17世纪时期的欧洲,大多用的是石制或者陶制的罐子,相当粗糙。当他们看到了壁如纸薄,白皙透亮的瓷器,自然会感到十分的惊艳。

如此看来正是对比产生美吧。

事实上,早期的欧洲人并不知道瓷器为何物,他们甚至错把瓷当做一种珍贵的石种。

它坚固又洁白,用汤勺敲打时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当你对着阳光举着它,你会发现它是半透明的。更重要的是,它来自中国,那个遥远,富庶,强大又神秘的国度。

瓷器在当时的欧洲就是炫富的利器,甚至超过了金银等贵金属的身价。当时的欧洲人为了获得瓷器不择手段。1602年,一只装载瓷器的葡萄牙的商船被荷兰人劫持。然后这些瓷器流入了拍卖行,法国国王和英国国王对此展开了激烈的竞价。

而英国女王玛丽二世(1662~1694),则在英国正式开启了这项时尚。她曾经嫁到荷兰,而作为当时的贸易大国荷兰的王子妃,她可以轻易得到那些瓷器。在她回国继承王位之前,英国王室的瓷器收藏不过60多件,50年后,瓷器数量暴增到800多件。

在18世纪时,欧洲富豪贵族们像患上瓷器痴迷症一般,把所有厨架和角角落落能塞的地方,都摆满了瓷器。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你得把瓷器放到书桌上,餐桌上,放在橱柜里,一直摞到天花板顶上。许多家庭摆出瓷器来展示,人们爱瓷器都爱疯了,不惜借贷,甚至破产,倾尽家财以购入瓷器。”

所以,现在有些中国人崇洋媚外,当年也有很多洋人崇中媚外╮(╯▽╰)╭。

虽然瓷器在色彩和光泽上确实有无可匹敌的美貌

但是,由于在瓷器上绘画的是工匠,而不是画家,所以上面的花纹可能有点强差人意。

乾隆官窑珐琅彩,

代表了当时世上最高的水平。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

2005年拍卖会上,

成交价1400万英镑,

创造了当时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高记录。

我们可以看到,

即便是当时水平最高的瓷器,

上面的花纹多少也会显得有些呆板。

虽然瓷器上的花纹

是来源于国画,

但是由于瓷器体裁工艺的限制,

在加上瓷器颜料非常粘稠,

国画手很难在瓷器上施展手脚。

所以陶瓷上的花纹很难赶上国画。

意识到这点的陶瓷艺人也清楚这一点,

陶瓷专业不会把瓷画叫做瓷画,

而叫做纹饰。

当然,近年来由于工艺的不断改进,中国的瓷器又得到很大的发展。

收藏
评论
自己看多无聊,和大家一起讨论起来!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