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愁风雨妒花枝,翦入瓷瓶养却伊。
瓷瓶是用于盛放液体的容器。历朝历代瓶的造型丰富多样,如隋唐时的双龙饮或双腹并联的传瓶,五代时江浙一带颇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谐音“多谷” ,寓意吉祥。
宝月瓶
青花缠枝莲双环耳宝月瓶,明永乐
宝月瓶是汉族传统名瓷之一,亦称“抱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称宝月。
宝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为装饰,结合宝月瓶自身独特风格,将色彩与器形完美融于一体,使其发展成为陈设用的艺术品。
乾隆皇帝对之更是喜爱有加,宝月瓶也成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陈设瓷器之一,外形与花样也随着御窑厂不断创新而变化多样,异彩纷呈。
灯笼瓶
粉彩折枝花卉纹灯笼瓶,清乾隆
灯笼瓶,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形似灯笼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颈,丰肩,筒腹,圈足。
灯笼瓶是雍正时期景德镇官窑创烧,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时期。乾隆时期灯笼瓶的制作较多。
蟠龙瓶
民国六年(1917年)作 浅绛彩花鸟纹蟠龙瓶
蟠龙瓶,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
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常见于宋、元明各代,后来,蟠龙装饰也常见于各式瓶型中。
盘口瓶
龙泉窑青釉盘口瓶,宋
盘口瓶的瓶口为盘状而得名。细长颈、溜肩、圆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则短颈,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长,最大腹径在近底处。隋代的瓶则颈部细长,腹部较丰满,略呈椭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