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纪特邮票指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革”期间开始发行“文革”邮票为止,其间所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的统称。

从1949年10月8日,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套纪念邮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始,邮政部门即在邮票的底边位置注明了邮票的序列号,全套枚数等信息内容,其中纪念邮票使用“纪”字打头,特种邮票用“特”字打头,这也是老纪特邮票得名的来由。这种在每枚邮票上加注志号的形式,在世界邮票史上是首创,大大的方便了国外集邮者的收藏和研究,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老纪特邮票一般的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旧币值时期和新币值时期。旧币值时期以第一套人民币币值为单位,标注邮票价格,其中最早的几套纪念邮票还使用过“中华人民邮政”的称谓。后来若干套早期的品种,由于发行量较小,无法满足集邮者的需要,经过改版后再次发售,被称作“再版邮票”。

以1955年6月发行,面值8分的纪31《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邮票为标志,老纪特邮票进入了新币值时期,一直延续至文革以后。

老纪特邮票是中国邮票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无论从设计水平和印刷质量来讲,都大大的超越了以前的历史时期。邮票上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出现了一大批的精华品种,直到今天,依然受到广大集邮者的普遍赞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集邮爱好者很少花钱买新邮。当时的纪特邮票主要用以邮政通信,所以收集信销票相对容易些。如果按照当时集邮人数为100万计算,很多邮票的发行量都在六七百万甚至上千万,这在当时印量是很大的。即使是今天价格已涨至万元以上的《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在当年也是摆在邮局柜台上乏人问津。

由于老纪特票大量沉淀于通信之中,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众多邮人回过头来再去寻找老纪特新票时,才觉得其新票的存世量已少得可怜,即使是全品相的信销票,有些也要踏破铁鞋才能觅到。而像《梅兰芳舞台艺术》、《黄山风景》、《金鱼》、《牡丹》、《菊花》、《蝴蝶》等大套票,则是更难一一收齐,一些当年发行量仅2万至4万枚的小型张、小全张如今已成为难得一见的珍邮。

一提起老纪特邮票,不集邮的人可能一点也不了解,但是集邮的人却是满怀感情。

北京马甸邮币市场的老邮迷们如数家珍:1949年10月8日发行的纪1《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套邮票,也是第一套纪念邮;1951年10月1日发行的特1《国徽》是新中国邮票史上的第一套特种邮票;还有新中国第一套无齿票,等等。这一时期的邮票拥有新中国邮票发行史上诸多第一,而且多出自优秀名家的手笔,热门题材频出,在邮迷们眼里极为珍贵。

如老纪特精品《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是新中国第一枚邮资图单独设计的小型张,主图后置背景为深黑色,衬托出杨贵妃雪白的水袖,强烈的明暗对比,展现了梅兰芳精湛的舞台艺术。之后问世的《牡丹》,则采取中国画的立轴形式,选用状元红和大金粉制作图案,描绘出牡丹雍容华贵的气质,视觉冲击力强。16枚影雕套印的《黄山》,8横8直形式刻画了玉屏峰、迎客松、清凉台、梦笔生花、石猴观海等景点,纵使未见黄山之人亦如身临其境。

老纪特票以大套票居多,其间包括在新中国发行史上创单套票枚数之最的特4《广播体操》(40枚);选题、设计、印刷俱佳的风光票特67《黄山》16枚;动物票特56《蝴蝶》20枚;花卉票特44《菊花》18枚,特61《牡丹》15枚。老纪特票中的大套票可以说给集邮爱好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欣赏起来十分过瘾。

丰富的题材、设计优美的画面,都赋予了老纪特邮票极丰富的内涵。

老纪特票发行年代久远,其题材极为广泛,设计也较为精美,但老纪特票的印刷水平和今天的邮票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曾有人说老纪特票近年来不受市场关注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的印刷质量不太好,但笔者以为,老纪特票绝大多数采用雕刻版印刷,却另有一番古朴风味。

老纪特票虽然具有题材广泛和古色古香的特点,但在目前这个炒新不炒旧的邮市中,它却明显地被人们冷落了,老纪特票中的部分品种与以后发行的一些邮票相比,其价格还明显偏低,如1954年12月30日发行的发行量为800万枚的纪30《宪法》的市场价还不到4元。

尽管老纪特票几乎快成历史文物,但目前确实有不少品种的价格还远没有升到应有的价位,而与老纪特票同一时代的第一套、第二套人民币在近几年间却不断受到市场关注,有不少品种价格还逆势上涨。笔者以为,老纪特邮票的收藏价值不容忽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收藏理念的增强,老纪特票集藏的黄金时代终究会到来,而先期在低位买进老纪特票的人也终将会获得很好的回报。

收藏
评论
自己看多无聊,和大家一起讨论起来!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