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古董收藏家来说,收藏不仅仅是收藏一件器物,更多的是收藏一段过往,收藏一种文化。

今天我们就来说是瓷器吧,在陶器向瓷器的转变过程中,它因其胎釉的淘炼、化学成份、制作工艺、窑炉温度的把握等等技术均尚未成熟,所以被称为原始瓷,同时因其釉色呈青绿色,也被称为原始青瓷。



这是为什么呢?据说:大约在3700年前的某一天,商朝靖舍地区的一个陶匠,出于一个意外将石灰石的粉末掺到了本该涂在陶器素胚表面的泥浆里,在经过烧制后,一只表面闪青绿色的陶器出现了。



这些原始瓷以高岭土作胎,烧制温度高达1100~1200度,表层在高温下烧成与胎体结合很牢的玻璃釉质,胎质坚硬细腻,吸水性很弱,叩之有金属声。



商周到西汉这一时期的原始青瓷所涂的釉子是用石灰石加粘土配制而所的石灰釉,含铁元素,在氧化气氛中烧成,所以呈青绿。在此基础上当铁的含量越多釉色便越深,越少即越白,黑瓷和白瓷即使在此基础上创造的,所以称原始青瓷为"瓷器之祖"也是不为过的。



而我们所知的青瓷便是原始青瓷的直接传承者,青瓷即是仿效原始青瓷在坯体上施以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



原始瓷器和白陶器与印纹硬陶器相比,有坚硬耐用,器表有釉不易污染及美观等优点。青花是我国瓷器中一个有名的品种,从元代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始终盛产不衰。由于它蓝白相间,纹饰素雅且美观实用,因此深受历代人们的喜爱。



青花瓷器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手工艺品,从元朝起就远销世界各地。青花瓷器的产生,增强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遗憾的是,在清宫的旧藏品中有宋、明、清期间的御用器,唯独没有元代的青花瓷器。



在现存的元代旧藏瓷器中,只有为数不多的祭祀用品,如元龙泉窑“藏草瓶”“大尊”;元钧窑“天蓝釉大罐”;元景德镇“蓝釉白龙盘”“卵白釉盘”等。今天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元青花是1949年以后新收购或外地博物馆拨交的墓葬出土物。从这些旧藏品的数量看,元代朝廷除祭祀使用外,日常可能不使用瓷器。据《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元代皇帝御用餐具是漂亮的镀金金属制成品。” 元朝“苏天爵”在《元朝名臣事略》中记载:“元太祖使用的盛酒器皿是槽口镀金的金属制成品。”由此可见元朝朝廷不太习惯使用瓷器,那么元朝官府为何又要督办烧制瓷器呢?经考证在当时外销瓷量巨大,能为官府带来巨额利润。



青花瓷是元代景德镇烧制成功的釉下彩瓷器。其方法是用含钴矿物颜料绘于瓷胎上,施釉后烧制出蓝白相间的花纹。这种工艺是我国传统瓷器装饰方法之一。东汉时期瓷器刚烧制成功时,工匠们就在青釉瓷器上创造了釉下彩绘的工艺方法。1983年江苏南京雨花台区长岗村5号墓出土有六朝时期通体装饰釉下彩画青瓷盘扣壶,该瓷器的发明为我国瓷器装饰开拓了一条重要途径。1964年湖南长沙望城区丁字镇唐代长沙铜官窑遗址中出土的釉下彩绘更富于变化,人物和花鸟开始出现在唐青黄釉瓷器上,这是中国绘画技法与釉下彩绘相结合的最早典范。20世纪70年代韩国新安元代沉船发掘有两万多件景德镇釉下黑彩小盘,这些瓷器分别绘有犀牛、鹿、兔、人物、花卉等纹饰。经考证元代景德镇在烧制青花釉里红之前,也烧制过釉下黑彩纹饰。从青花的呈色剂上看,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先后在江苏扬州、浙江杭州发现的呈色剂为钴的釉下蓝彩瓷片,经考证这些瓷片是“唐青花”。

公元9-10世纪,“唐青花”大量出口到中东,对中东的陶器生产有着极大的影响。说明元青花瓷器烧制成功不是偶然的,是有着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兴旺发达的时期。在南北方瓷窑兴起的同时,其它瓷窑都生产有不同风格的瓷器。如北方定窑的划花、印花;磁州窑的釉上、釉下彩绘与划刻相结合;耀州窑的刻花、镂雕与塑贴相结合;南方景德镇青白釉的划花、印花;吉州窑的笔绘;龙泉窑的划刻与凸印等。这些不同的工艺手法,在元代青花瓷器上都有应用。从现有的瓷器看,元青花融合了南北方瓷窑的制作技巧,将刻、划、雕、印与釉下自由描绘充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元青花制瓷的一大成就,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由此可见宋瓷的装饰方法,为元青花的烧制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收藏
评论
自己看多无聊,和大家一起讨论起来!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