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邮票又称文字票,是指文革时期从1967年4月至1970年01月,发行的十九套八十枚(全国山河一片红等未发行邮票除外)纪念邮票。文革开始以后,使用多年的邮票志号被取消,代之以在整版邮票的边纸部分标注“文某”新标记。由于许多邮票中带有毛泽东的肖像,所以将邮票的票幅加大,防止销戳时盖于人物的面部。文革邮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反映了那个动荡的年代的历史风貌,留给后人很多思索和研究的真实资料。

邮票介绍:

从“文革”邮票一问世起就宣告了发行长达18年之久的以“纪”、“特”字头为系列的邮票告一段落,代之的是无任何志号被称为“红海洋”的“文革”邮票,它作为一个特殊时代所产生的一个特殊邮票品种,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没有志号

邮票志号是新中国邮票发行史上的一个创举。但“文革”初期发行的这19套邮票却没有任何志号,发行部门仅在这种整版邮票的纸边上印个编号“文1”、“文2”、“文3”……所以人们把这个时期发行的邮票统称为“文革”邮票。

2、发行量大,但存世量小

“文革”时期发行的邮票动辄几千万枚,特别是文15的发行量达到1亿枚,创下当时发行量最高纪录。但“文革”时期每年发行邮票的总套数却很少,加上在邮政通信上用量极大,因此留存下来的新票的存世量已极罕见。

3、未发行票扑朔迷离

“文革”邮票除80枚正式发行的邮票外,尚有许多未发行票流在市场上,其中最著名的是《全国山河一片红》,此外比之身价高数量少的还有毛主席与林彪在一起的《全国胜利万岁》、《大一片红》和《黑题词》等,所有的这些未发行票现已成为集邮界争相追逐的珍品。特别是《全国山河一片红》近几年频频在拍卖市场上亮相,其价格扶摇直上,屡创天价。

邮票种类:

国家名片。出自保加利来革命领袖季料托洛夫谈论邮票的一句名言。邮资签条。1840 年邮票在英国问世后,当时尚无“邮票”这一称谓,人们便将它称为“邮资签条”(LABEL)。

可粘贴的戳记。邮戳早于邮票100多年,在邮票诞生前,邮戳已起到表明邮资已付的作用。因此,1840年“黑便士”邮票在英国诞生后,人们就叫它“ADHESIVE STAMP”(可粘贴的戳记)。在英文“STAMP”是戳记的意思,所以邮票一词源于邮戳。

老龙头。“海关大龙”邮票发行初期,天津一带的人按邮票的图案把邮票称为“老龙头”、“龙头”。邮钞。因邮票是一种有价凭证,类似钞票,因而被人们演绎为“邮钞”。朝鲜曾称邮票为“邮钞”,在1884年朝鲜首次发行的邮票上,所印铭记即为“大朝鲜国邮钞”。

商票。在我国台湾曾经将邮票称为“商票”,“矮脚鸡”。为了节约纸张、降低印刷费用并使邮票形状多样化,一些国家曾发行过一种票形奇小的“迷你”邮票,国外集邮者给它一个绰号叫“矮脚鸡”。

信封老人头。邮票发行初期,大多采用帝王、总统的头像为图案,所以当时人们称邮票为“老人头”或“人头”。“信封老人头”就是现在所称的信销票。如1879年上海(申报)曾刊登过一则“收买信封老人头”的征邮广告,即收买信销票。

方寸艺术。邮票除其所起的邮资凭证作用外,也是一种艺术品,但邮票票幅小巧玲珑,人们称它为“方寸艺术”。

收藏价值:

“文化大革命”邮票(简称“文革”邮票)记载着特殊时代镌刻下的特殊烙印。从1967年4月19日发行的第一套“文革”邮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起,至1970年1月21日发行的最后一套“文革”邮票《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止,这期间共发行“文革”邮票19套80枚。

拍卖行情:

2013年5月,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一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俗称“大一片红”)未发行邮票(新票)以730.25万人民币价格成交,创造了中国单枚邮票的拍卖纪录。

收藏
评论
自己看多无聊,和大家一起讨论起来!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