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宁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崇宁年间(1102-1106年)始铸,年号钱,取崇效熙宁变法之意:“奉神考初行之志。绎绍圣申讲之文。”有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和崇宁元宝三种。

崇宁通宝当十型,钱文为徽宗亲书瘦金体,所以又被称为御书钱。

崇宁折十为虚值大钱,崇宁元年(1102)七月,以继承王安石新法为旗号的蔡京被任命为宰相,实行通胀政策,铸造虚价的当十铜钱和劣质的夹锡铁钱。

“虚值”,就是实际的支付能力达不到钱币所标的购买力。一枚崇宁折10重克,要顶十枚3克左右的平钱,仅只折合三枚太平小钱。而称重货币本身是具有价值的,金属铜在当时是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国家物资,这就意味着百姓手里的钱和资产一夜间缩水三倍,用现代话讲就是贬值3倍,属于恶性通货膨胀。

流通中当十钱的数量也越来越多,通货膨胀愈演愈烈,米价涨到每石大约四百文至一千五百文,比北宋初期米价每石一百文至三百文的价格上涨了大约三至五倍。严重的通货膨胀,使百姓的生活日益艰难,工商业遭到严重破坏。

史料记载:“自行当十以来,国之所铸者一,民之铸者十,钱之利一倍,物之贵两倍”。

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造成了交易的不便:“小平钱益少,市易濡滞”。

当十钱还引起了严重的私铸现象,朝廷明令禁止,甚至祭出死刑:“……然坏小钱三,辄可为一大泉,利既不赀,私铸如云,论罪至死。虽命官決杖,(黥)配,然不能禁。”

“自此盗铸遍天下,不可禁。物价踊贵,商贾不行,冒禁而破家身死者众。”

此举遭有识之士反对,监察御史沈畸上书:小钱便民久矣,古者军兴,锡赏不继,或以一当百,或以一当千,此权时制宜,岂可行于太平无事之日哉?当十鼓铸,有数倍之息,虽日斩之,其势不可遏。

蔡京采取的虚币大钱政策,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北宋末期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等经济运行遭受重大创伤。

观史知兴替,当今信用货币的状态下,纸币的发行适度超前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不控制规模,它的破坏作用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元朝、明朝、民国···

以史为鉴知兴替!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收藏
评论
自己看多无聊,和大家一起讨论起来!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