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从实用发展到欣赏性较强的今天来说,表现题材有多种,风格迥异而特色鲜明。

砚是通过造型、纹饰、雕刻工艺来表现和传达作者思想的,缺一不可。砚最初具备的实用功能决定了每方砚必须有用以研墨、储墨的空间(砚池和砚堂),这是砚台最基本最初始的用处。


在创作一方砚台的时候,我们先要根据砚石本身材质的特点来安排适合它砚堂的大小以及位置,之后才会构思砚堂的造型,接着才会根据砚堂的位置设计相关图案以及恰当的纹饰,最后再用适合的雕刻表现手法将自己的创作构思表现出来。

所有工序到位之后的作品(基本功能的处理以及观赏性的处理都恰到好处)

在制作砚台的过程中,工序都是要一步一步到位而且循序渐进的,在增强砚台观赏性的前提是保证它最基本的实用功能。端砚无论怎么发展,砚台的功能都是第一位。

不同于常见的砚堂设计,砚堂也可以设计成一朵祥云

为了更好地呈现出端砚艺人所具备的艺术水准以及娴熟的雕刻技艺,大多砚雕创作者在制作砚的雕刻前都非常重视砚的制作表现题材的内容、形式以及构思,为一块好砚台作品做准备。


对于有追求的制砚者来说,要完成一个砚台,所要到达的程度绝不仅仅是完成一块只有实用功能的砚台,而是在保证其实用性的前提下将设计以及创新融入到砚台的制作中。


据相关端砚实物和相关历史资料显示,古代传统砚台的表现题材大致可分为仿生类、仿物类、山水阁楼类、人物场景类和金石书法类等几种。

端砚发展到了今天,它最初所具备的研墨功能逐渐消退,反之人们的收藏热情日趋高涨,人们不满足于只具有实用功能的砚台,砚台上所呈现出来的雕刻题材和精美的装饰也成为了展现砚台制作艺术水准高低的又一个参考指标。

因此,砚台制作的表现题材也产生了许多变化和出现了琳琅满目的创新。一些全新题材的出现,其中也有根据砚石本身石料特点来进行雕刻的形式。比如把砚石的石眼设计成一轮明月或是头顶热辣辣的太阳,以此来作为山水题材的作品,又或是以石眼表现动物的眼睛或瓜果等,如此设计,甚是生动。也有用金银线 、蕉叶白、玫瑰紫、火捺、天青、鱼脑冻等石品设计成适合其运用的图案。


古代的砚的造型多为规规矩矩状(多种几何体: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等),而端砚发展到后期,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随形砚。在这方端砚当中,该砚石趋于正方形状,边角比较圆滑。砚堂的位置摆放简洁明了,直接放置在砚石的中心,整体看整块端砚,砚堂的位置可当作虚无缥缈的天空,也可以是绵延无尽的江流。

收藏
评论
自己看多无聊,和大家一起讨论起来!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