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石雕,浙江省青田县地方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青田石雕发端于距今5000年的“菘泽文化”时期。唐、宋时期,创作题材和技艺有突破性的进展。五代时期,题材捕捉走向广泛,成为宗教活动用品。元、明时期,青田石雕已具较高的圆雕技艺水平。至清代,青田石雕吸收“巧玉石”制作工艺,开创了中国石雕“多层次镂雕”的技艺先河。 青田石雕自成流派,奔放大气,细腻精巧,形神兼备,基调为写实而尚意。

2006年5月20日,青田石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33。2018年5月,青田石雕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青田县石雕产业保护和发展局获得“青田石雕”保护单位资格。

青田石雕历史悠久。在浙江博物馆就藏有六朝时青田石雕小猪四只,那是当时的墓葬用品。小石猪虽造型简练粗犷,却记录着1500多年前青田石雕的历史踪影。作品线条简练、造型古朴、形神兼备,艺术上可见汉、魏风貌。

唐、宋时期,青田石雕有了发展。从龙泉双塔内发现的五代吴越国时期的青田石雕佛像造型说明,唐代青田石雕创作题材和技艺有突破性的进展。至宋代,青田石雕吸收了“巧玉石”制作工艺,运用“因势造型”、“依色取巧”的技巧,并发挥青田石自身石色、石质、可雕性的优势,开创了“多层次镂雕”技艺的先河。多层次镂雕是青田石雕一大特色。

清代和民国初,青田石雕作为江南名产屡被选作贡品。乾隆八旬万寿节,大臣们用青田石雕制作一套(60枚)“宝典福书”印章作寿礼(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随着远洋商贸开通,青田石雕远销英、美、法,多次参加国际性赛会,并在1899年巴黎赛会、1905年比利时赛会、1915年美国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获奖。在中国国内,1909年,青田石雕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银牌奖。

清代光绪《青田县志》就有“赵子昂始取吾乡灯光石作印,至明代石印盛行”的记载。只因赵子昂的书画名声太大,而使他创用积压青田石刻印的功绩被漫漫岁月忘却了。明代的文彭是幸运者,他在南京西虹桥畔偶然遇上了挑运青田石的老汉,购买了四筐青田冻石,使他得以施展自篆自刻印章的艺术才华,成为一代篆刻宗师,从而开创了中国印坛的石章新时代。在明代已天下尽崇温润可爱的青田石,对推进中国古老篆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划时代贡献。到清代,青田石雕作品“大者仙佛多威仪,小者杯杓几案施,精者篆刻蟠蛟螭,顽者虎豹熊罴狮”,已从实用品扩展到观赏品。

新中国成立后,青田石雕得到快速的发展,石雕从业人员逾万人,年产值数亿元,作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名作者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收藏
评论
自己看多无聊,和大家一起讨论起来!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