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从宋代开始,熏香逐渐从皇家贵族、文人雅士、佛家、道家扩展至寻常百姓,乃至遍布社会的各个阶层。宋代文人所制之香,如同其书画作品一样,表达了他们的精神追求,这是一种从嗅觉抵达心灵的艺术。
徐铉常夜晚在自家庭院焚自制的名香,称“伴月香”,被后人广为流传。而苏东坡研制的名香有“雪中春信”,用正月梅花上积雪所化之水,调配各种名贵香料制成,从名字到制法都引人遐思。
熏香的正确使用方法(建议收藏)
1.心境的要求
一个人只有在没有俗务缠身的时候,才最适合品香,才可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只有心无杂念,才最能品出香和香之外的况味。故有钱、有闲、有才情,缺一不可。宋朝文人士大夫香事的兴盛,和宋朝公务员的高新制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2.香室的布置
熏香之妙义不仅仅在香本身,更讲究“清、静、和、寂”。首先,香室的环境布置和茶室一样,都是起源于古代的禅院。香室中目光所及,耳中所听,务必协调,达到使人沉静内敛的效果。香室应该大小适中,洁净清爽,不必要的陈设尽量不要。室内应有插花,形态自然,新鲜欲滴。香室应远离吵闹的环境,空气清新,室外有禅意的园林或自然美景,偶有鸟鸣更佳。
3.香具的要求
香具宜简素古朴。古朴的香具更能使人沉静,专注于香气本身,而不被香具的雕饰与价值所迷惑,产生不必要的分别攀比之心。所谓闻香悟道,这其实是禅修文化中远离攀援的一种心境,幽玄、枯淡之境容易启发禅悟。
4.香品的选择
如今,市面上的熏香产品从香味上只分为单方香与合方香两种。至于线香、盘香、倒流香或者祥云香片只不过是香粉制成的不同形状而已。市场上能买到的单方香一般只也有沉香和檀香两种,所谓的四大名香,沉檀龙麝中的龙涎香、麝香,一般都用于在制作合香时起到提香和定香的作用。相比之下,合方香的品类则有成千上万,耳熟能详的“鹅梨帐中香”、“乌沉香”、“二苏旧局香”、“沉艾香”,无一不是合方香。合方香的香气千变万化,功能也极其丰富,每个人对香气的喜好各有不同,唯有亲身体验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香。
5.闻香与听香
闻与听的区别,在于闻是一个主动的动作,凑上去,深呼吸,将香气吸入肺中,然后大感惬意,这时候,人是主动的,香是被动的。而听不然,不论是睡睡是醒,耳朵都能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听香的时候,人是被动的,香是主动的。听香没有对香气的贪婪,不要求更多,也不追寻香气之源,只是在当下。听香是一种“慢生活”的态度。
6.茶香一味
中国人饮茶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和熏香的历史几乎同样悠久,而茶道与香道的盛行也都是在唐宋时期。茶用“吃”者,是因为早期饮茶不同于现在一般是冲泡茶叶,而是将茶叶打成粉末,冲成糊状的茶汤,茶叶末与水一同饮下,此种茶法成为“点茶”。然而,对很多人来说,有茶无香与有香无茶都是件憾事,明徐勃的《茗谭》中写道:“品茗最是清事,若无好香在炉,遂乏一段幽趣;焚香雅有逸韵,若无名茶浮碗,终少一段胜源。是故,茶、香两相为用,缺一不可。
熏香的科学依据
1.中医养生之香
香药同源,中医对香药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总结出了不同生长部位的香药与人体经脉器官的对症关系,以及香药的阴阳五行升降沉浮等性,这对后人香疗养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指导作用。一款好的养生香的制作,往往涉及医学、药学、天文学、地理学、哲学等科目。
2.芳香疗法
香的养生疗病功能在我国很早就受到重视。先秦时,人们已经在用菖蒲、艾叶来洗澡防病,这一习俗流传至今。而将芳香植物添加在饮食中,既是嗅觉、味觉审美的需要,也有养生之效。专用于闻的香,也有养鼻一说,居室中安放芳香植物,不但养鼻,还可使人郁气消解、心旷神怡。随身佩戴的香药也可以防病,《本草纲目》记载熏草即零陵香,能去心腹恶气。佩戴香囊也成为中华礼仪的一部分,春秋战国时期,周身不带异味出门就已经是必要的礼节了。
3.现代医学验证
近年来,很多国家对芳香植物及天然香料的应用研究很活跃,主要趋向于研究天然香料的功能性,如免疫性、药用神经系统的镇静性、抗癌性、抗老化性、抗炎性和抗菌性等。许多精油以其激励免疫系统的能力而闻名,并可能通过这些作用对防止病毒感染提供间接保护。
总结:熏香的正确使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平和的心态,优雅的环境,质朴的香具,上等的香品,缓慢的节奏,再配一壶好茶,既能养生又能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