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壶,顾名思义:应该和西施一样美,或者说这种壶的灵感来源于西施。“西施壶”,完整的称呼应该是“西施乳壶”,简称“西施”或“西施乳”。
西施壶原名叫“文旦壶”,文旦壶中的格调高雅者,原先叫“西施乳”,其灵感来源于西施,壶体线条简练俊美,壶型简单却把传统壶型的特点表现得恰到好处,短促直流型壶嘴更显得娇小可爱,为此壶增添了几份韵味,倒耳型壶把的设计亦是此壶的特点之一,似有与壶嘴遥遥相望之意,而截盖的设计使得整个壶从远处看如同一完美整体。
首创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吴梅鼎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吴梅鼎之所以为世人所识,实在是因为写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阳羡茗壶赋》。吴氏曾祖是明正德进士吴颐山,正德进士何许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声太盛,叫“供春”。吴颐山少时在宜兴金沙寺读书,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时,据说偷学了寺僧制壶,不经意间,成了紫砂壶史上的鼻祖。然后经历了赵梁、董翰、元畅、时朋“四大名家”,然后是时鹏之子时大彬一家独大,时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而吴梅鼎的父亲和徐友泉交好,并请其到家中研制紫砂壶,成就了一段佳话。吴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如时之粗”时,他不知道,紫砂史册上,已经有了他浓重的一笔。
贵妃壶的由来:
谢华上世纪80年代秉承家传开始学做茶壶,重拾家族传承了近200年的制壶手艺,初出茅庐便很快就在当时为数不多的制壶世家中脱颖而出,独具特色的作品连东南亚的侨商都颇为青睐。至今在泰国、台湾等地,仍然时有见到他早期的作品。
就在外人看来风头正劲之时,谢华却突然沉寂了,而且一“闭关”就是8年。2007年,谢华重出江湖,出手的第一件作品就是“贵妃”。这把壶的造型设计语言一改数百年来潮州手拉朱泥壶重实用、轻艺术的理念,将实用与艺术融合,从而打造出一种全新的风格和气质。
通观此壶,有让人一眼便足以感知的视觉冲击力。其每一处线条弧度、每一处转承起合,都充盈着饱满、浑圆、丰盈的韵味,百看不腻;无论整体还是细节,俨然散发着盛世豪情的终极气象。用一把壶,将远在千年前的大唐奢华气质带到今人眼前,听它诉说开元盛世的鼎盛、开放与先明。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以今人的创作向先贤致敬的感觉,的确是妙不可言的。
据说,壶型制作完成后,有客闻讯来访,这壶型看起来像什么?谢华只是随口一问,旁人观之良久,脱口而出“贵妃”二字。
可见一件作品,能够与观众很快就产生默契和共鸣,心有灵犀,是一种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不仅仅只是得到专家认可,而是能够让芸芸大众感知到美,才是真正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