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朋友收藏多年的瓷片,数量以几大箱、几麻袋计算,但是始终停留在标本收藏阶段,一当看到完整器仍然无法判断真假。这是为什么呢?哲学理论有这样的名言:“任何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哲学是让人变聪明的学问,是指导科学研究的理论,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哲学上还有两个词语:“共性”、“个性”。所谓共性,就是“一类事物共同具备的特性”。个性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属性。
回过头来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收集了大量瓷片标本的很多人无法判定完整器的真假?就因为他们只研究每一块瓷片的个性而不总结这类瓷片的共性。他们不知道“世界上永远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件瓷器”这个道理。即使同样是苏麻离青,同样是元青花,从同一炉窑取出,由于调色浓度不一样,受火程度不一样等因素,导致青料发色,晕散程度各不一样,这些不一样的特征就是单件瓷器的个性;而它们共同具备的共性是什么呢?都有晕散,都有凝聚点,都有随光变化,程度不一的翠蓝发色,釉面自然凹凸,釉质肥润,如脂如膏,等等共性。我们研究瓷片,就是要通过各种老瓷片的观察,从个性中归纳出共性,以此判别瓷器的真赝。
很多朋友习惯于用手中的瓷片标本去比照完整器,这是很难有结果的。俗话“比着箍箍买鸭蛋”,成语典故“刻舟求剑”、“缘木求鱼”指的就是这类人。印度寓言《盲人摸象》,讲的是七个从来没有见过大象的盲人,摸到象腿的说,大象就象柱子,摸到耳朵的说,大象就象扇子,摸到肚子的说,大象就象一堵墙,摸到牙齿的说,大象象长矛……,争论不休。反观收藏界,很多鉴定师是不是与盲人一样呢?比如,他们只见过有火石红圈足的龙泉瓷:
红色圈足的龙泉高脚杯底
于是就认为龙泉瓷的胎全部都是红的。其它都不对:
他们不知道,龙泉窑应该叫龙泉窑系,由于元军灭南宋,窑工四处逃散,为谋生,在各处重操旧业,就地取材,导致龙泉瓷釉色、釉质、胎质丰富多彩。我实地看过多个龙泉瓷博物馆,上手过上百个,自信这个论断的正确性。
许多鉴定师动辄用“画工不好”、“款识不好”这些主观而非实质的因素作判断,让人觉得高深莫测,其实恰好证明不懂书画。对于书画,我是实践者,应该有发言权:
灵动的光斑,老瓷釉面的共性、闪烁的光点,老瓷的共性、如玉的釉质,老瓷的共性
研究老瓷片就是总结它们的共性,釉面灵光闪动、润如玉、细碎如洒银粉的光,等等,就是老瓷器的共性。有一次,有个古玩店老板谈起一位买家,佩服得不得了,他说,这个人远在十多米外就认准我货架上的一件老货!这其实就是对“光”的感知已熟练化的结果,没什么高深的。
研究瓷片,还要总结它们青料的共同特征,老瓷,不管苏料、浙料、平等青、回青,都是矿物料,在当时就是几倍黄金的价格。它们的共性就是在釉中会有自然的层次,松活,有雾状、棉状感:
这些就是共性。而仿品青料是化学合成:
以上,我只是抛砖引玉,提供一种研究思路,也就是方法论,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发扬光大,总结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