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或关注紫砂壶的朋友,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大红袍紫砂壶,由于大红袍紫砂壶颜色鲜红透亮,色泽纯正细腻,胎质细密坚结,加上大受推崇的水波涟漪似的褶皱细纹,深受紫砂壶爱好者的喜爱。近年来,市面上各类“大红袍”紫砂壶亦是大行其道,各种档次、不同价位的“大红袍”紫砂壶轮番上阵,让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

那么,应当怎样来认识“大红袍”紫砂泥料呢?

从紫砂泥料的大的分类来讲,紫砂泥料分为紫泥、红泥和绿泥,以及共生泥料段泥。“大红袍”泥料是红泥中的一个小类--朱泥中的精品。大红袍泥料从清朝时期就有其名,但是,清朝民国时期的大红袍泥料与现在我们普遍认知的大红袍泥料是不一样的。

先来了解一下红泥和朱泥之间的关系:红泥是紫砂烧成后,外观色泽呈红色的一类陶土。按照矿料的材质结构可以分为紫砂红泥和朱泥两部分。紫砂红泥和朱泥虽同属红泥类,但原料的成型性能、干燥及烧成收缩性能等均存在很大差异,烧成后的色泽效果、胎质性能等也有所不同。朱泥烧成后一般胎质密度大、气孔小,结晶程度相对较高,热传导性能也比红泥要好。而紫砂红泥一般在保温、透气性能等方面比朱泥更好。

红泥与朱泥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外观上,红泥外观多为为红色或黄色,朱泥外观为黄色;水溶性上,红泥虽能在水中分解,但不溶于水,朱泥溶于水,呈泥糊状;收缩率方面,红泥烧制收缩率小,在8%左右,朱泥烧制收缩率大,在20%左右。可以说,能够溶于水是朱泥区别于其他紫砂泥料的最大特性,朱泥是紫砂泥料中的另类。

清朝民国时期的大红袍泥料指的是大红泥,而今天我们所说的大红袍泥料指的是优质朱泥泥料。也就是说,清朝民国时期所说的大红袍不溶于水,性质更接近于紫泥,属于红泥,而今天所说的大红袍泥料是溶于水的,属于朱泥。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史料记载的清朝民国时期的“大红袍”泥料。

据朱泽伟先生所著的《宜兴紫砂矿料》一书记载,黄龙山大红泥,也被称作“大红袍”,产于黄龙山浅表黄石夹层中的白泥泥层之间,偶然出现,含矿量极为稀少。矿料外观呈大红色云片状致密结构,比较坚硬,含有一定量的微细白色云母碎片,表面有油脂般的光泽感,不溶于水。部分矿料中有少量青绿色的夹层,如不去除,烧成后会呈现白色砂点。熟泥可塑性略差,成型时极酥,制作时带有一定的泥沙性,对成型要求较高,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20-1150摄氏度,收缩率5.5%左右。烧成后呈大红色,其表面颗粒质感与紫泥大致相同,呈细梨皮状,胎质纯正温润,光泽如玉,是公认的优质紫砂红泥。朱泽伟《宜兴紫砂矿料》书中介绍的“大红袍”原矿矿料,矿料颜色明显看出是红色。

宜兴紫砂博物馆展示的“大红泥”矿料

根据上述记载和图片我们可以知道,朱泽伟先生认可的“大红袍”泥料,从特性上来讲属于典型的大红泥,一是它是外观为红色的泥质粉砂岩;二是它易酥开但不溶于水;第三,它的收缩率较小,大约在5%左右,各项工艺性能与紫泥大致相同。

现在,大红泥泥料产出极少,优质“大红袍”泥料更是少见,其传世作品也少。据传,民国时期的制壶大家俞国良先生所制作的红泥大传炉壶为传世不多的“大红袍”紫砂壶的代表。顾景舟先生评价说“此壶为俞国良之最佳传器。精选泥质最好的大红泥制作;烧成火候绝佳,故色泽朱红,光彩鉴人,肌理滋润。制技与形制虽感有疵,但却是宜兴朱泥器中之罕见者,堪称显示砂艺材质的绝佳传器”。,顾景舟先生在评价中前面很明确的说是“精选泥质最好的大红泥制作”,后面又说“但却是宜兴朱泥器中之罕见者,”貌似前后矛盾,但顾景舟先生既然肯定的说是用的优质大红泥,那么后面所说的“朱泥器”里的“朱”理解为“红”更为符合其本意。

另外,在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乾隆芦雁纹六方茶叶罐,据传也是为数不多的传统“大红袍”大红泥料制作的优质红泥器。

其实,红泥中的优质泥料代表是原来称作野山红泥的“红皮龙”泥料和宝山矿区的降坡红泥料。这个有时间再和大家细聊。传闻中的民国余国良红泥大传炉壶图,颜色朱红亮丽、故宫博物院馆藏清乾隆大红袍堆泥芦雁图六方茶叶罐。

二、当前流行的“大红袍”泥料

当前流行的“大红袍”泥料,属于朱泥类。

有史料说,原矿呈金黄色或浅黄绿色的红泥,明代时期称为“石黄泥”,清代称为“朱泥”。但据朱泽伟先生考证,川埠乡小煤窑嫩泥矿石黄泥(朱砂泥),遇水易酥开但不溶于水,性质与红泥类似,与朱泥不相符。

朱泥属粘土质泥岩,矿料外观呈多种黄色调,为泥性致密的块状或团块状结构,质地比较均匀细腻,一般含有少量微细的白色云母碎片,基本能溶于水呈泥糊状。

朱泥本身就是紫砂红泥类泥料中的精品,加上朱泥矿型琐碎,采掘困难,产出量极少,烧成后色泽纯正,深受市场追捧,逐渐的,有人为了区分优质朱泥矿料,而将朱泥料中的精品称之为“大红袍”,这就是今天“大红袍”泥料的由来。

史料记载,朱泥矿料自古就是按斤论两售卖。朱泥泥料稀少,市场需求量巨大,物以稀为贵,所以,朱泥泥料就是紫砂泥料中的贵族,在其他泥料价值几百上千不等的时候,优质朱泥泥料的价格已经到了过万元一捆。所以紫砂朱泥料的造假,便不足为奇了。

传统上,朱泥主要产于赵庄沙山、红卫香山一带,红龙山也有少量出产,但上述产出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大多采用精选的紫砂红泥和朱泥共同调配,作为朱泥使用,这种泥配泥产生的紫砂矿料,我们还是可以称为紫砂原矿泥料,仍然是作为朱泥泥料,甚至是非常难得的优质朱泥泥料。

但是就是泥配泥,仍然满足不了今天的市场需求,而且,由于朱泥收缩率大、泥性重,干燥和烧制过程中容易开裂变形等,烧制成品率低、商品性差。于是,在为了增加产量、提高烧制稳定性等不同的需求下,各种添加化工原料如铁红粉的化工泥料应运而生。

朱泥造假,多数是采用红泥添加铁红粉的方式,这种方式制作成的“大红袍”朱泥,烧制后色泽艳丽,成品更接近于朱泥特性,而且胚体性质稳定,成品率高,关键是原料充足,价格低廉。

但添加化工添加料制成的所谓朱泥泥料,基本不具有朱泥泥料的特性,制成的紫砂壶亮、油、滑、脆,都接近瓷器,无紫砂陶温润之质感,个别的可能还有有害化工物质浸出。

前面讲过,朱泥产量极低,原料稀缺,价格昂贵,更不用说朱泥中的极品“大红袍”泥料,更是少之又少。据传,市场上所谓的“大红袍”紫砂壶,有99%是冒充的。所以,如果你没有十足把握或者是紫砂小白,建议最好不要随意招惹大红袍紫砂壶,因为,十有八九你会买到假朱泥壶,更不用说“大红袍”朱泥壶。有人告诉你,他手中几百元的壶是极品朱泥大红袍紫砂壶,建议你赶紧躲开。

收藏
评论
自己看多无聊,和大家一起讨论起来!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