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是北宋末期的御用瓷器,温润典雅的天青釉像是扑捉了雨过天晴刹那间的云光掠影,为宋五大名窑之魁,是中国历代青瓷的典范,因其烧造年代短,自南宋以来就是收藏界的珍宝。有记录的传世汝窑瓷器全世界仅存67件,是官窑系统中传世最少的一个品种,台北故宫也仅有21件。

001:北宋汝窑青瓷盘(其一)

高3.8厘米

口径15.8厘米

足径15.7厘米

故瓷017854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72):“盘子径五寸,如规口面圆,出陶无髻垦,阅世独完全,冰裂纹隐约,铁定迹局连,底心镌甲字,先得此同然。”乾隆壬辰新春御题。钤印二:“太㺪”“古香”。

002:北宋汝窑青瓷盘(其二)

高3.2—3.7厘米

口径14.9厘米

足径10.8厘米

故瓷018182

底刻“甲”字款

故瓷17854和故瓷18182两件作品尺寸相仿,底部皆留存支烧痕,底部并且都刻篆书“甲”字。但造型上,故瓷18182的弧形圆壁自底足顺著口沿向外斜直而上,平形底,圈足微外撇,形成具有金银器风格“捲足”。相较于前者,故瓷17854的弧形圆壁则自底足往上时先向外,至口沿再略向内收缩,相形之下,圆壁的侧面形成一个弯弧的造型。但同样是平形底,具金银器底足的特征。与此二件相似的组群亦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收藏,以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窑址的出土品种。

两件盘子中,故瓷18182的底部仅出现“甲”字记号,而故瓷17854则环绕著“甲”字周圆,又题刻乾隆三十七年(1772)的御题。至于,“甲”字刻题于何时,代表的含意是什么?从故瓷17854和故瓷17850两件作品底部刻题的御制诗中,至少可以掌握两点讯息。首先从清高宗乾隆皇帝分别针对两件作品的“甲”字款,而说出“底心镌甲字,先得此同然”和“甲字明镌器底心”的想法,得知“甲”字极可能刻题于清高宗收藏他们之前,而且皇帝看到刻有“甲”字款的作品或不只一件而已。

对清高宗乾隆皇帝而言,“甲”字让他联想到《周立•考工记》中形容物有瑕疵的”薛暴”和”髻垦”。所谓”薛暴”是指釉面的伤缺,而”髻垦”是指胎骨的缺陷。乾隆三十七年(1772),皇帝接触到”北宋汝窑青瓷盘”(故瓷17854)时,深为一种”出陶无髻垦”的完美器型所吸引。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面对“北宋汝窑青瓷圆洗”(故瓷17850),虽然“抚之薛暴手中侵”,然而一与当时的新制品比较,立刻油然而生连古代文物都会出现瑕疵更何况是今时制品的感叹,从中体现乾隆皇帝以古为贵的鉴赏观。

此点若对照器底刻有“丙”字款和御制诗的“北宋汝窑青瓷碟”(故瓷17698),从御制诗中透露出来“古丙科为今甲第”(1774),而能进一步获得印证。再者,“甲”字对清高宗乾隆皇帝而言,仿佛是一种鉴赏的等第,他并且将之运用至文物分级概念中,让出现在文物上的“甲”“乙”“丙”字记号,同时也题刻在为文物所配置的木座上。

对照清雍正四年(1729)《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的记载:“太监刘希文、王太平交来洋漆箱一件,汝窑器皿二十九件(宝三十一件),计开:三足圆笔洗一件、奉华字圆笔洗一件、无足圆笔洗一件、有足有号圆笔洗八件、丙子圆笔洗二件、无字圆笔洗二件、坤宁字圆笔洗一件、无字圆笔洗一件、有足无字圆笔洗二件、有足无字圆笔洗一件、坤宁字大圆笔洗一件、丙字圆笔洗二件、有足无字圆笔洗一件、有足无字盘式大圆笔洗三件、无冰裂纹圆笔洗一件、甕口有足笔洗一件,传旨著各配做镶棕竹边糊锦匣盛洋漆箱内,……”

亦从中得知除“甲”“乙”“丙”字之外,十八世纪的清宫亦流传包含“奉华”和“坤宁”等刻铭在内的汝窑瓷器。故瓷17854曾是“中国艺术展览会”的展品之一,于1935年前往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展出(展期为1935年11月28日至1936年3月7日)(余佩瑾)
03:北宋汝窑青瓷胆瓶

高17.9厘米

口径3.2厘米

足径8.9厘米

故瓷004372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75):“通体纯青缬细纹,用圜旅食古攸闻,难为兄固有其事,生二精陶寔出群”。乾隆乙未春御题。钤印一:“太㺪”。

釉面满布开片,口足皆镶嵌铜扣,底中心刮釉一圈,局部施涂黄色铁汁。沿著刮釉周边题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一首。对照大卫德基金会收藏的北宋“汝窑瓶”以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窑址的出土品,发现其造型或如传世所见汝窑长颈瓶一样,圆腹之上拥有细致的长颈。然而或因传世过程,颈部不慎受到损伤,遂形成今日的形制。足底缘露胎,与大卫德基金会的藏品以及宝丰县清凉寺窑址出土品一样,系以垫烧方式烧造完成。

长颈瓶为十二世纪北方窑场经常出现的器形之一,除了汝窑之外,在定窑、钧窑、耀州窑和南宋官窑的作品中,皆看得到相似的作品。高度多半介于20厘米之30厘米之间,口沿存在向上开展以浅唇边收尾和外撇翻转成具有弯弧的窄折沿两种。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青瓷胆瓶”因口嵌铜扣,即或能从同类作品的比较中,而得出原来的样貌,但仍然无法据以判断其口沿究竟是属于哪一种。不过以腹部浑圆、最大径位于腹中心的特征来观察,国立故宫博物院的“汝窑青瓷胆瓶”尽管在尺寸上和以高大形体著称的大卫德基金会藏品有所不同,但腹部形制却是十分相近,明显的表现出两者或来自同一时间、同一窑场的可能性。

同样的,具有和大卫德基金会北宋“汝窑瓶”相似的口沿,亦见于宝丰县清凉寺窑址的出土品、国立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定窑“白瓷划花莲纹瓶”、大卫德基金会收藏的南宋“官窑瓶”以及大英博物馆的定窑“白瓷瓶”。至于圆浑腹部以及最大径接近于中间的特色,除上述口沿翻转成折沿的作品外,大卫德基金会的北宋“钧窑瓶”和一件据说出土自开封附近的“北宋瓶”,虽然口沿作唇边的处理和翻转成弯弧的折沿不同,然而腹部的形制却可视为和汝窑瓶差不多同时期的作品。

特别是以器形的演变来观察,汝窑长颈瓶和金元之际的玉壶春瓶之间,存在一个由浑圆圆腹逐渐转变至梨形腹的变化过程。亦即以现在所能掌握的资讯来推测,浑圆圆腹且最大径位于中间点的作品,其年代比较早,而接在这个组群之后的则是腹部的重心逐渐向下移动,其形制一如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的“钧窑天青胆瓶”,至今元之际,浑圆腹部的最大径已移至下缘,而形成如同流行于十三至十四世纪的玉壶春瓶形。

“汝窑青瓷胆瓶”器底刻题清高宗御制诗,表现出此件文物曾经乾隆皇帝典藏,只是皇帝或未识此物,在诗中以“生二精陶寔出群”来称许这件作品,看似将釉色典故指向晚明以来极其流行的章生一、章生二兄弟烧陶的故事。可是在诗题中却以咏“官窑”来界定此件作品的窑口。

收藏
评论
自己看多无聊,和大家一起讨论起来!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