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朋友说在北京收藏界有个专题收藏古陶瓷标本的奇人张再林先生,潜心收藏的古陶瓷标本极丰。二十余年来,张先生跑遍了我国八大窑系中的四十余座窑址,实地考察研究,历尽艰辛,采集到了大量可靠的第一手珍贵标本。张先生现在不仅拥有我国古陶瓷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古陶瓷标本四十余万件,其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在国内屈指可数,而且更为难得的是张先生有不少镇馆之宝,让收藏界的同行刮目相看,羡慕不已,人称京城收藏古陶瓷标本的大富翁。
张再林的博物馆里有许多镇馆之宝。现在放在展示大厅显著位置的是一只宣德青花龙纹大缸,便是镇馆之宝之一。大缸口径为74cm 高为38cm,青花以进口苏麻离青为釉料,苏料所特有的大片铁锈斑闪烁着莹莹光芒,深入胎骨,明显可见。其发色沉稳亮丽,高贵典雅,非皇家莫属。如此硕大的明代宣德龙纹大缸,是目前国内发现仅见之物,特别引人注目。
说起大缸的来历,尽管已经过去几年,张再林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那是1991年,一位朋友告诉他,在景德镇老乡手里有一只宣德龙纹大缸和两只永乐甜白釉三足鼎,但都是大大小小零落的残片,在家已经放了15年了,尚且无人问津。张再林听说后立即赶到景德镇老乡家里,将三件残器碎片分别归堆一看,残片基本齐全,所缺不多。凭他的眼力,心里立即明白这三件大残器都是明永宣时期的精品,特别是那只大缸确实是用的进口苏青料无疑,在当今能见到苏青料器物已是凤毛麟角,而眼前所见尽管是一堆残片,却有着非同一般的价值!而另外两只永乐三足鼎,从残片看,其釉色甜白偏青,发色蕴润纯正,玉质感强,型体巨大,实属罕见,当即决定买下。但那老乡也非等闲之辈,有着丰富的陶瓷收藏知识,深知自己收藏的残件的价值,毫不含糊的开出了六十万元的天价来。整整一天,几经协商,压到三十万元,老乡便再不肯让步。直到晚上,张再林拍出二十五万元说:“这钱您老先收着,我要回北京了,再晚恐怕赶不上火车了。”老乡考虑自己15年没有出手,买主难寻,放在家里便是废物一堆分文不值。今天算是碰到真佛,也就不再坚持。就这样,在朋友的帮助下,三件残器的几十块大大小小的瓷片包装起来运上火车,被张再林带到北京。
有人问,当年张再林为什么敢用二十五万元巨款买几十块瓷片?原来张再林不仅是行里有名的古陶瓷标本收藏家,有独到的瓷器鉴别眼力,而且是古陶瓷修复的高手,在修复的工艺中还有他独到的创新和申请的专利,经他手修复的陶瓷不计其数。所以在关键时刻,他心中有数敢于出手。经过精心修复,一只明宣德青花龙纹大缸和两只永乐时期的甜白釉三足鼎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更令人称奇的是,在修复过程中发现,尽管两只大鼎尺寸一样,却是在永乐不同时期烧制的。其中一只耳朵为空心的是永乐早期烧制,另一只耳朵为实心是属于永乐晚期的。通高达57 cm左右的永乐甜白釉大鼎目前在国内仅存五只,张再林手里就独占两只。其中只有南京博物馆保存的是一只完整器。
修复不久,消息传出,行内人士争相观看,张再林声名大振,一时传为收藏界的佳话。北京古玩城的一位老板几次找张再林要求转让,并开出四百万元的高价要求买下宣德青花龙纹大缸,张再林视其为镇馆之宝没有答应。
除了宣德青花龙纹大缸和两只甜白釉三足鼎三件镇馆之宝外,商周时期300余枚六国文字铭文古陶片,公认是张再林博物馆的又一组镇馆之宝。秦灭六国后建立秦王朝,下令统一文字,原六国文字便逐渐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以后世人只闻其有而难得一见其貌。在商周时期,制陶工匠或许是在不经意间,或许是王侯将相的御用文人将重大历史事件用文字记录在了陶器上以保永年,文字得以保存。这些铭刻在古陶器上的文字居然能留存到数千年后的今天,轻轻的触摸陶片上的文字,不能不让我们感叹其何等的珍贵!面对六国文字陶片凝神遐思,六国兴衰成败所演绎的惊心动魄的往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似乎并不遥远。今天我们面对这些古老而清晰的、微微散发着黄河两岸泥土芳香的文字陶片,面对古人遗留下来的、历经沧桑的“手迹”,而与之对话,这不能不让我们今天操作电脑的这些中华民族的子孙为他们曾经的辉煌顶礼膜拜!
问起这些六国文字陶片的来源,张再林说,那是文革后期,有关部门将一批查抄文物发还给一位资深的老收藏家,老收藏家将其中的书画等藏品做了处理,便离开人世。留下的大量古陶器其家人没有爱好的。那时大多数人们还正在为温饱忙碌奔波,对陶器一类灰头土脸的东西爱好的不多。张再林知道后就全部买下了。想不到今天竟成了他的镇馆之宝。
大约4000余种不同类型的明清民窑瓷器纹饰同样是镇馆之宝。如果把4000余种描绘着各种纹饰的瓷器摆放在一起,洋洋大观,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不难想象壮观的场面会是什么样的感觉!这些明清瓷器,经过修复,绝大部分相对比较完整,纹饰极具观赏性和知识性。浸透了明清几代艺术家和工匠心血,精美、娴熟、多变的纹饰,丰富了我国花卉纹样的艺术宝库。馆藏纹饰几乎囊括了明清两朝民窑碗、盘、碟、盏、罐等器皿上的纹饰的大部。典型的纹饰有松竹梅、缠枝牡丹、缠枝莲、夔龙、夔凤、人物、山水、鸣虫、花鸟等等,表现手法或飘逸、或奔放、或俊秀、或简约、或寓意、或写实,充分展现了我国民窑风格的活泼、自由、灵动、民风淳厚不拘一格大胆创造的特点。纹饰内容贴近百姓的生活,表现普通百姓美好的理想和祝福。比之明清官窑器程式化的僵硬和刻板的纹饰来,今天的人们反倒更加喜爱民间艺术家们在灵感之下创作的纹饰,喜爱他们在顷刻间一挥而就的艺术造诣,喜爱他们那些在无拘无束的,随意的心态下创作的鲜活的艺术品。
这些来自南方龙泉窑、景德镇等不同窑口的瓷器,经年累月带着待贾的吉祥如意松鹤延年等各种纹饰的礼品,带着祝福的窑温一路风尘仆仆跋山涉水,再经古运河扬帆北上,他们也许已经看到了皇城的风烟,也许看到了天子脚下百姓迎接他们的队伍,也许喜庆的婚宴正等待着带有精美纹饰的碗盘器皿的到来。就在这时,往往就在这时,突然风起云涌,运河的巨浪把他们的梦想颠覆,运送瓷器的三桅大船在瞬间沉入河底,船工四散逃命去了,悲剧一次又一次在通州张家湾古运河码头周边重演。无比精美的瓷器带着遗恨静静的在河底沉睡。数百年后它们终于踏上北京宽阔的马路,带着不失秀美的伤痕,走进应该属于它们的艺术的殿堂,在万众瞩目之下,在张再林先生的博物馆里安家,笑迎四方宾朋。张再林先生说的好,“它们本来就属于人民。将来我仍然会把它们交给社会。”在我们赞美明清优美纹饰的同时,我们不能不为张先生的博大胸怀深深感动!
看张再林博物馆的陶瓷标本,残缺并未失去她固有的光辉,反而陡然增添了她独有的残缺美,审美情趣是多样性的,当我们赞美断臂女神的时候,难道你能不为你面前的这些精美的艺术品赞叹吗?听张再林馆长的讲解,似乎让人感觉到那远古的暖风徐徐吹来,千百年来那古老的熊熊的窑火在夜色中冲天而起,遮天蔽日的火光映红了大江大河,映红了窑工赤红的脸庞和身躯,一只只烙印着“中国名片”的瓷器漂洋过海远行世界各国。就这样,数千年来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年复一年,绵延不绝的窑火锤炼着我们民族的灵魂,光大着我们民族璀璨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