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秘色瓷,连一片瓷片都没有找到(估计找到了也不认识)。西安法门寺的秘色瓷出土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秘色瓷。宁波余姚上林湖的秘色瓷考古新发现发表后,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北宋秘色瓷长这样。
北宋越窑的“顶级”之处是用极细的针尖在坯胎上划花,将划花工艺用到了极致。划花线条的粗细与马鬃差不多。北宋越窑的支钉是长方形支钉。施釉不怎么均匀。这片瓷片的底部有施釉未覆盖全部的现象。判断秘色瓷还是普通越窑,主要看积釉处。积釉处颜色呈青绿色,就可以判断为秘色瓷;积釉处泛黄色,则可以判断为普通越窑。
“很多华丽的东西都会有问题。越繁华的装饰,其实越偏离了最初的审美。”郑建明道出了原因,越窑从唐五代走向鼎盛,一直以造型和釉色取胜,不拼装饰。但到北宋一下子变得非常华丽,更注重外在内容。
“华丽实际上可以掩饰很多瑕疵,表现在制瓷技术上,就是胎开始变粗,颜色开始变深,以青黄为主,釉很多问题就出来了。但是别人一看觉得鸟阿凤凰阿好漂亮,就转移了注意力。北宋的越窑看上去非常繁盛,甚至有些东西超过五代、唐代,但是从窑业技术的本质来说,它已经转向衰落了。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建明介绍,出土的北宋青瓷包括碗、盘、碟、罐、盆、洗、执壶、瓶、盏、盏托、套盒、盒、炉、贯耳瓶、埙等器物。像“太平戊寅”的刻字就说明它生产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戊寅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唐代秘色瓷绝大多数不开片。北宋越窑瓷质下降,于是出现了少量开片,通常认为唐代秘色瓷不开片,北宋秘色瓷开片。不过,故宫展出的唐代秘色瓷中,也有个别开片的。北宋有这种器形。釉色已经达到秘色瓷水平。
施釉过于均匀。月亮底的边缘好像没有积釉。采用的是现代的喷釉工艺?
针尖划花处应该是积釉处。真品积釉处应该是青绿色,或者绿黄色。此处有异。
北宋越窑支钉是长方形支钉。没有看到过那么整齐的细椭圆支钉。底部施釉过于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