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了解更多咨询可关注小编)

汝窑: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

安阳窑:北朝至随代瓷窑。窑址在安阳相州洹河之滨。经三次考古发掘。主要烧豌、瓶、罐、钵、盂、高足钵、高足盘、器盖、瓷塑等。釉色以青釉为主,白釉、褐釉次。之器物胎壁较厚,胎质较细,胎色灰白,器里外均施釉,外不及底,玻璃质光泽较强。呈色常见青中带绿,青中带黄及青灰、青褐等。釉层薄而均匀,因系叠烧,器物里面均有较大的支烧痕。

扒村窑:胎质粗松,无论是白釉、绿釉、黄釉或白地绘黑花、宋三彩、宋加彩等。釉下均施有一层白色的化妆土。该窑烧制的白地黑花瓷构图比较严谨而繁密,釉调非常鲜明,可以说达到了白如雪、黑如铁的程度。但是也有些釉面不甚坚实,常有剥落失亮的现象,特别是到了元代,产品更为突出。但是在元明时期的器物画面上,看到的笔绘技法,要比宋金时期的绘画技法有所提高和进步。其特点是用笔简练,线条明快,富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宝丰窑 : 在今河南省宝丰县,为宋、金时期陶瓷窑。产品有白瓷、青瓷,低温三彩陶器等。青瓷质量较好,造型与纹饰与耀州窑近似,以印花碗居多,纹饰主要有印花、刻花、印花缠枝菊花为多,纹饰清晰,线条细而圆润,还有其他窑所没有的海水船纹。刻花花纹轮廓用刻花法,花叶筋脉用篦划,与耀州窑风格相同。近年在宝丰清凉寺一带发现了烧瓷类似汝官窑产品的窑址,被认为是汝窑的所在地。白釉和黑釉器物多为日常用具,黑釉戳麦粒纹装饰在北方其他窑中比较少见。三彩器有腰圆枕、八方枕,以赭黄色划花腰圆枕最具特色。钧釉标本比较少,主要器型是碗。

登封窑 :在今河南登封市,故名.始烧于唐代,北宋为其繁盛时期,终于元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及三彩陶器,白釉珍珠地划花最具特色.其特征是:(1) 胎色灰白.(2) 以白瓷为主,有白釉绿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划花及白地黑花等品种,珍珠地划花受密县窑影响,产量在同类瓷器中最大。(3) 器型有瓶、枕、罐、洗、碗等;以瓶、枕较多。瓶有两种形式,一种形似橄榄;一种为小口,长身,瓶高在40厘米以上。(4) 装饰以珍珠地划花为代表,如瓶的下部常划不规则莲瓣纹,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划缠枝花卉纹。珍珠地划花卉纹腰圆形枕最为多见。(5) 柳斗杯剔花也有一定特色,有两种不同,一为白瓷,先剔刻后上化妆土及釉;一为淡赭色,先上化妆土,然后剔刻,再罩以透明釉。取得不同的装饰效果。

鹤壁窑 :鹤壁窑是中国北方地区着名汉族传统瓷窑之一。位于今河南省鹤壁市,故称鹤壁窑,亦有称鹤壁集窑。始烧于唐代,历宋、金而终于元代。 釉色有白釉、黑釉、黄釉等,黑釉色乌黑,黑釉器线纹细利,制作精致,白釉印花器,胎釉较簿几乎脱胎,印花风格与定窑相似。 装饰技艺上,有划花、印花和篦划纹,纹饰有莲花、鱼纹、兔纹、鹅纹等,褐黄釉划花具代表性,碗类器心有长条型支烧痕。 唐代烧白、黄、黑瓷;宋、金、元时期除烧白地黑花瓷外,还有白釉划花、褐黄釉刻花及钧窑系青瓷,很多产品及风格与磁州窑相似。

鹤壁窑磁州窑系类产品

巩义窑 :巩义窑白瓷施釉特点为器里满釉,器外多施半截釉,碗底中心一般无釉,釉面常有细小的开片纹,因釉中含有较高的TiO2,因此釉色多为白中泛黄的色调。巩义窑白瓷亦大多不画纹饰,但也偶见划刻弦纹、绳纹、莲瓣纹和宝相花纹饰的器物。

淇县窑:元代瓷窑。窑址在河南省淇县黄铜乡西渔泉前嘴山西坡。明清文献记载淇县产青瓷、从采集的标本看,绝大多数为钧釉器,有少量白釉、黑釉器物。钧釉器有碗、钵、壶、盘、炉、瓶、匝等,有的饰有紫红斑块。

郏县窑:唐代瓷窑。在今河南郏县,故名。在发现黄道、黑虎洞及石湾河三处遗址中,黄道及黑虎洞均有唐及元代标本,石湾河则属元代遗址。产品以白瓷为主,黄瓷次之,此外还有黑瓷。唐代遗物有黑釉斑点花瓷、黄釉及白釉绿彩品种;绿彩呈碧绿色,在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省九处瓷窑所烧同类品种中,色彩最美。元代遗物有磁州窑风格的白地黑花装饰及钧釉器物。

钧瓷:有人认为钧窑的必备特点就是釉面具有“蚯蚓走泥纹”,这不完全正确,只能说是特点之一。很多馆藏钧窑的釉面是不具有走泥纹的。因为在当时的官窑,力求釉色均匀,但由于少数器皿在烧制中的窑温、釉色原料配比、烧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釉面在温度中的变化还原不一,才形成了走泥纹。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传统钧瓷瑰丽多姿,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类翠似玉赛玛瑙,有巧夺天工之美。

临汝窑:临汝窑以烧青瓷为主,遗物以各式碗、盘最多,印花青瓷占有一定数量。印花绝大多数为阳纹,题材以缠枝、折枝花卉为主,此外有菊瓣、水波游鱼与莲池鸳鸯等。釉色多青蓝中闪绿泛灰、如钧似汝,釉质明显酥油感,多呈乳浊、亚光状态。装饰技法一为光素无纹,一为印花或帖塑,印花纹饰多数轮廓线凸起较高,叶筋多以点线纹表现。临汝窑海水纹更具独特风格,海水布局为圆圈多层波浪式,目前所见器物,瑞兽、龙凤纹比较少见。临汝窑所烧青瓷既有汝窑特点、又有钧瓷特征,存世量相对较少,目前世界各大小博物馆,也很难见到精美且极具代表性器物。器物青蓝地中带几块玫瑰紫色斑的如钧似汝者,为临汝窑系之独特风格。

鲁山窑 :鲁山窑窑址在今河南省鲁山段店。创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唐代以烧制花瓷闻名天下。鲁山花瓷施釉时分几次挂釉,釉层凝厚。烧制时,在高温环境下釉面自然流淌、融会交织。烧成后呈现出青、红、紫、褐、青白、灰白等多种颜色相互交错的绚丽效果,釉上还伴有针状、放射状的光点、斑块,给人以自由奔放之感。唐代鲁山窑以烧制腰鼓最有名,时人南卓在《羯鼓录》写道:“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因是腰鼓……”现存鲁山瓷器不多,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唐代花釉腰鼓,造型硕大,釉色奔放,堪称鲁山花瓷的精品。宋金时鲁山窑规模不断扩大,烧瓷品种丰富,著名的有白瓷、白釉黑花瓷、黑瓷、青瓷和三彩陶器。

密县窑:古代瓷窑。在今河南密县西关及窑沟,故名。已发现西关及窑沟两处遗址,密县窑瓷器密县窑瓷器(19张)西关窑始烧于唐而终于宋初,窑沟窑烧瓷则在宋金时期。釉色有白釉、黄釉、黑釉、青釉等,唐、五代以白釉为主。西关烧白、黄、青、黑各色釉及珍珠地划花等品种,珍珠地划花装饰在密县窑中出现最早,宋代较流行,窑址出土的五代鹌鹑纹小枕,纹饰具有仿唐金银器錾花工艺特征。窑沟以白釉为主,白地画黑花标本的也遗留不少,瓶、壶等器物上多画简洁的花草纹,画圈纹的较别致,是此窑独特之作。

内乡窑:邓窑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的内乡县城西南25公里处,乍岖乡政府西南约10公里。遗址坐落在高岭土产区。在2006年4月18日的国际古迹遗址日上,邓窑遗址又获殊荣,作为河南主要工业遗产,邓窑遗址第一批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乡窑也有类耀州窑系类的产品

新安窑 :在今河南新安,故名。已发现遗址十余处,多数均烧钧釉器物,新安窑瓷器新安窑瓷器(20张)属钧窑系。烧瓷时间历经宋金元三代,所烧器皿有盘、碗、炉、瓶、罐等,以盘、碗占绝大多数。

修武窑:河南修武的瓷窑。地处河南北部。宋代的窑址在当阳峪,也称当阳峪窑。窑址已被盗挖和破坏,只剩下一块崇宁四年(1105)的碑记和少量标本,完整的传世器皿不多,有的流往国外。代表作是白地釉下彩绘划花,胎色多为赭灰,施加白色化妆土,在白土上画黑彩纹饰,再刻划轮廓及花蕊、叶脉,然后罩透明釉,强烈的黑白对比独具一格。还有绞胎,用白、褐两种颜色的坯泥绞合在一起,纹理对称、整齐,有如禽鸟的羽毛。《中国陶瓷史》:“当阳峪窑属磁州窑系,是北方民间瓷窑之一,烧瓷品种虽不及磁州窑丰富,但有些品种如白地釉下彩绘划花与剔花装饰,在磁州窑系诸瓷窑之中却可名列前茅。”

宜阳窑:宜阳窑一般施釉较厚,这在临汝窑系诸窑中很少见。器表除去素无纹者外,刻花和印花占多数,还有少量的划花或刻、划兼作,以及刻、划、剔地等技法并施的。在装饰纹样中以花卉为主,另有海水游鱼等图案。宜阳窑的刻花工序一般是先刻出花叶轮廓线,再蓖划花筋叶脉,风格与定窑、耀州窑相似。所不同的是,该窑碗内多满刻菊瓣纹,青釉器盖顶也多刻有百折纹,形成以盖纽为中心向四周的放射线,简捷而生动。

磁州窑:磁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磁州窑品种诸多,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

定窑 :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贾壁窑:贾壁窑窑址在河北省磁县北贾壁村,是隋代的瓷窑。主要烧制青瓷,器物胎体厚重,施釉厚而透明,垂釉现象比较普遍,在器皿外壁下部聚集成黑绿色玻璃体滴珠是其特征。装饰图案仅发现划刻波浪纹一种。遗物有高足盘、碗等标本。碗有大小之别,多敞口深腹,小平底,中心为内凹。安阳卜仁墓出土的青瓷可能就是该窑所烧的。

外壁下部聚釉成珠是唐以前这类青瓷的特征,相州窑、邢窑、巩县窑均有烧制。

井陉窑 :井陉窑是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一处大型瓷窑址集群,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是一处分布面广、烧造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址群。井陉窑遗址对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状况的研究有重要价值。井陉窑烧造具有定窑白瓷印花风格的器物,井陉窑烧造品种以白釉瓷为主,一般采用盘碗里心刮釉叠烧法,具有典型的金代风格。从总体上看,所烧器物质量略逊于曲阳定窑瓷器,但其精品与定窑难分伯仲。

隆化窑:隆化窑,位于河北承德。窑址所在地古称兴州,经有关部门历年的考古工作,可以证明,此窑群在辽金元时期,都烧造出成熟的产品。从胎、釉、装点分为3个系列,仿磁州窑、钧窑和少量仿建窑。隆化窑有一种典型的装饰风格:前期主要仿中原一带磁州窑类型的白地黑花器,后期引进钧窑、建窑的技术。不排除蒙古将从将中原及辽金一带的工匠编为匠户的可能。瓷器烧制于宋、元时期。遗物有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罐、碗、白釉碗以及钧窑系碗。瓷器釉色泛黄,瓷质较粗。属于元代古瓷窑。现已出土的遗物有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钧窑系的钧釉器物。白地黑花器物以大件缸、罐为主,器物胎体厚重,胎质较粗,白釉泛黄,彩呈褐色。所烧钧釉瓷器以碗为主,胎质粗,釉色为灰蓝色,较暗淡。隆化窑最有典型代表的装饰风格--绞釉。此风格虽与中原各窑有传承,但却又所创新。绞釉见于碗、盆底心及内壁,其风格自然流淌,如行云流水,气韵自生,极富动感,令人恍然迷离。

邢窑:邢州窑址位于河北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邢窑器物造型朴素大方,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釉色银白恬静,给人以既雍容饱满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胎质邢窑瓷器的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黄等多种。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

收藏
评论
自己看多无聊,和大家一起讨论起来!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