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近午,在著名篆刻家陈威光先生的艺术工作室,终于见到威光兄为我治的两方印。这两印用刀简约,法度严谨,匠心独具,是典型的汉印气象,但又充分显现出威光兄的简静雍穆、俊秀飘逸的艺术风格。这让我如获至宝,决定今日起正式启用。
当代书画圈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艺术创作已由技术的呈示转向了观念的演绎和设置,由手的炫技转向了嘴的卖弄。艺术行为不是靠作品感动欣赏者,而是靠“包装”忽悠外行。“艺术家”们越来越像推销员,不厌其烦地骚扰着公众视听。那种自甘寂寞、谦退自守的文艺工作者已越来越少。即便是最古典、最能体现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书法艺术也不例外。在流行书风的裹挟下,在作品面貌日趋雷同的专业或业余的圈子里,越来越多的是各不相同的自我解说和自我吹捧。
因此对所有的艺术现象,我只取“静观”二字。创作者的解释越多,欣赏者的美感越少。在时下的世风里,在一个强调“话语权”的时代,我知道我偏颇。可我还是喜欢沉浸于辛勤劳作的无言之美。
讷庐陈威光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沉浸于艺术创作、讷于言敏于行的艺术劳动者。
已逾天命之年的陈威光先生,在书画圈里早已声名斐然而且口碑甚佳,这当然是由于他的人品艺品。早在1983年由《书法》杂志举办的首届全国篆刻评比中,他就与陈左黄、苏白等老一辈书法篆刻大家共同获奖。他师从著名学者、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与鉴定委员会副主任陈梗桥先生将近三十年,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洁身自好的做人品格潜移默化的影响了陈威光。但让我欣赏的是出道较早的他,并没有在简介中说自己如何自幼酷爱艺术,如何师出名门,如何过五关斩六将。绝然不同于今天的流行风气,总是把自己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就说成是一次伟大的创作,动辄在华美的宣传册里历数显赫家世与神童表现。陈威光的简介是一张白纸,几行铅字,客观的几个“w”,二百来字,不像广告,倒像人事部门的个人简历表。他从不在艺术简介和社会名片中涉及工作单位。或者是他遵守工作原则,或者在他的心里,书法篆刻艺术只是自己的业余爱好,与工作无涉。这样的韬晦,也使许多求书求印者无法上门,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
陈威光的书法篆刻风格简静雍穆,艺如其人。愚因额其斋曰“讷庐”。且不说在一群人中,没有他的声音,即使二三朋友相聚,也是听多言少,尤其是从不妄议短长。从他的社会兼职也能看出,他是那种实干的主儿。在同好雅集或为社会服务时,寡言少语的他只是安静地写字儿,且成功率高,这缘于他的心静,也得益于他的日日不废临池奏刀之功所奠定的扎实的基本功。他从不计较报酬多少,以字结缘之念或存,或者竟无此念,只是“我喜欢写字刻印”,故其作品被广泛流布典藏出版。
陈威光书法是雅逸俊爽一路的“二王”书风,也许是师承关系,也许是性之所近,受学者书风影响较深。近年来于明清书风颇有心得,尤醉心于傅山,书风更加汪洋恣肆,佻达洒脱,并与魏碑的峻丽的方笔融冶一炉,巧拙相生。在他雅洁的工作室里,红木大案序列笔墨纸砚及印石,几架之上今古经典工具书及书画作品集,简约精当,书香缥缈。明窗净几,笔墨精良,清茗一壶,二三素心,人生一乐也。
陈威光以行草书见长,他在临习古代法帖的基础上广收博蓄,精蕴内敛化为己出,因此,我们可在他信手而书的作品里看到许多帖学的成分,结体允当,字形讲究,笔法从容自然,从不刻意作态。我最喜欢他入笔的处理和长线的表现,他的入笔无虚尖有变化,中段自然从容,结尾收束妥帖,整幅作品常常一气呵成,极类所谓“一笔书”。偶以长线调节布局,对线性线形的和谐变化、水墨关系的干湿浓淡以及章法布局的开阖变化都有独到的诠释。矩度谨严的他自赏的却是微醺之际一挥而就的大草,因为神思飞扬,逸出惯常手法而产生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他是个中规中矩的人,却努力在规范之中突破既成的习惯手法,以寻求更能抒发个人情志与书法内容的艺术表现形式。
最为艺林推崇的是陈威光的篆刻艺术。浸淫此道三十多年,因此,他在古代印章的临习篆刻上所下的功夫是不言而喻的。可贵的是,他始终在传统的学习继承中努力发掘新的艺术语言,以形成自己独有的篆刻风格。他早期的作品注重古玺形式的创作,尤其擅长细朱文。他的古玺小印在些微的空间里营造意象,刀法简净,线条凝劲,尤于构图施展工夫,布局开阖变化,合于古法又具新意。对于细朱文印,他不取明清以来圆朱文印的圆润流利,而以秦汉风神强其骨质,爽劲挺拔,不媚不俗,不激不厉。不仅书界同道以求得陈威光治印引为幸事,许多装帧设计家也经常邀请陈威光为自己的作品创作印章。因此陈威光成为藏书印创作的高手。尤其是近年来的创作,深入发掘古玺汉印的博大精深,将战国文字秦汉简帛书的趣味和笔意融入自己的篆刻,又留心于玉印、明清流派印,使作品面貌更富于笔意刀趣,高古醇厚,浑然天成。
书法篆刻或一切艺术创作的高级境界,是在看似不经意中,融合了技巧与想象力、作者追求与文化积淀等多元因素而一气呵成的。陈威光追求的正是随意而书随心而刻的创作状态,时时注重积淀,时时寻求突破,一切顺其自然,绝不勉强自己。他深知,打不开感觉闸门,书与刻不可能达心手双畅的境界,自然为上是对技术精确控制、严格训练之后的“随意”。
可以说,对人品修养的历练和坚持,对传统经典的痴迷和深究,对技术功力的反复锤炼 ,良好的适度控制,长期的自甘寂寞,自得其乐,讷言敏行,是陈威光先生取得今天的艺术成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的原因。
陈威光,1959年5月生于山东济南。1979年开始学习书法篆刻艺术。作品曾在1983年全国篆刻比赛获优秀奖。1987年5月、2001年9月作为中国书法家代表团成员两次到日本进行文化交流。1989年9月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创作三等奖。1991年10月篆刻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篆刻展。1995年获山东省振兴中华书法篆刻比赛一等奖。1996年山东省电视台播出《陈威光的篆刻艺术》专辑。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曾多次担任西泠印社、山东印社、省青年书协等部门组织的书法篆刻大赛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