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宁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崇宁年间(1102-1106年)始铸,年号钱。有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和崇宁元宝三种。崇宁通宝当十型,钱文为徽宗亲书,所以又其为御书钱。该钱文书法清秀骨瘦,铁划银钩,是徽宗赵佶瘦金书体存留世间的真实显现。
中国古代的主要货币是铜钱,也称制钱。自秦朝统一后,可以分为两个大阶段。从秦到隋,以记重为主要标志,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废弃两铢体系,铸开元通宝,此后多为年号钱。铜币在世界其他地区多为辅币,价值较低。而在东亚地区,通常作为主币使用,长期来看对于商业发展不利。尽管值低,但是政府遇到困难,也会铸造当十、当百、当千的大铜钱来纾困,比增加税收有隐蔽性,道理和发行大面额纸币相同。在这些铜币里,却有价值万金的货币,崇宁通宝。
崇宁通宝的传说和诞生来由
自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历史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朝代——宋代。宋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中最璀璨的朝代,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评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我国文化到此时已发展至巅峰时代。
崇宁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崇宁年间(1102-1106年)始铸,年号钱。有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和崇宁元宝三种。崇宁通宝当十型,钱文为徽宗亲书,所以又其为御书钱。该钱文书法清秀骨瘦,铁划银钩,是徽宗赵佶瘦金书体存留世间的真实显现。宋徽宗更因铸钱精绝,当时官造成色在96%-96.7%高于崇宁重宝、崇宁元宝,而与王莽并称“钱法二圣”,是现在青铜钱中价值最高的两种钱币之一。
关于此钱,有一个传说,谓其面文为蔡京所书,而蔡京书写时别有用心将“崇”字的山和宗的竖笔上下贯通,连成一线;将“宁”字繁体之中的“心”省略,被人指责为“有意破宋,无心宁国”。当时宋徽宗在位期间,十分痴迷于书法和绘画,于是令人先后铸造了许多图案非常精美的钱币。时至今天,人们熟悉的崇宁重宝就是广为流传的珍贵钱币之一,除了崇宁重宝之外,圣宋通宝、大观通宝、宣和通宝、重和通宝等,也是出自于宋徽宗年间、流通面非常广的钱币币种。
宋徽宗投机取巧成为煽动历史发展的蝴蝶
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本人“性甚机巧,擅长技艺”,因此,他本人亲书的瘦金体,也成为钱币铸造的模板之一,崇宁重宝和大观重宝的钱文就出自于宋徽宗本人字体。徽宗赵佶在书画艺术领域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他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最具有考究价值的莫过于由他创造的“瘦金体”。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学者何炎泉先生在其著作《中国书法中的瘦金书》一文中谈到:“北宋皇室在宋太宗对二王书风的提倡下,出现了宋徽宗的瘦金书。带着独特个性的瘦金书,虽属于北宋的尚意书风,却存在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它的书写法度。这部分虽与唐人重法度的概念契合,但与唐人将法度隐藏在笔画线条背后的做法不同,徽宗直接将书写法度展现给观者,完全不藉借任何文字说明,较唐人立论保存笔法的方式有跨进一步。
最后,宋徽宗做了一件一举两得也是最绝最彻底的事情:以御书铸制钱币,令流通传播于天下。崇宁通宝的钱文系宋徽宗御笔亲书。徽宗通过日常使用的货币来推行他“天骨遒美,逸超霭然”的瘦金书。以金属铸成的钱币,较之纸绢,更易流传与保存,并且较之文院学校体系中流传的碑帖,钱币上的文字更易随时与民众接触。至此,集书法艺术和铸造艺术于一身的崇宁通宝隆重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崇宁通宝之所以能完美的展现宋徽宗高超的艺术水平,与徽宗一朝登峰造极的铸铜水平息息相关。以崇宁通宝铜母钱为例,崇宁通宝铜母钱能够做到不需修整任何字口,铸造精度能直接达到母钱甚至原母钱的水准,这种技术能力即使七百年后的清代母钱也难以做到,时至今日依然匪夷所思。
崇宁通宝整个钱体厚重,青铜质,锈色古旧,书法清秀骨瘦,铁划银钩,俊逸劲挺,是徽宗赵佶瘦金书体存留世间的真实显现。因为崇宁通宝字体结构疏朗,笔划犀利,骨秀格清,极具欣赏收藏价值。但无论是钱文书法的考究,还是铸造的精整都为上乘,堪称为艺术品。所以后世泉家把汉王莽、宋徽宗、金章宗三个朝代所铸造的钱币称之为“古泉三绝”。
制作方式极为奇特的崇宁通宝
有趣的是,崇宁大钱只有样钱,既无雕母,也无母钱,而是采用“沉泥烘模熟铸法”所铸行。而战国末期的刀币,是将钱文雕刻在细泥片上,阴干后并烧烤成陶后,直接浇注铜液铸钱,其钱文由工匠刻画,很难工整,刀刻笔画却有棱有锋。这种泥质子范,只能使用一两次,用后即碎,如再铸,仍需重新制范,所以刀币很少有同版的。
崇宁大钱却是采用泥型铸造法,将钱型和钱文铸印在泥型上,再经过高温处理,既可起瘠化作用,又可降低配合料的可塑性,减小其收缩程度,称之“沉泥”。用这种泥型钱模印铸的钱币,理应像早期的刀币一样纤细锋棱,且这种泥型钱模还可以铸造许多次。“崇宁”大钱之所以像现代工艺铸造出来的,还因为采取的是“烘模熟铸法”,即采用了早期冶炼熟铁的办法,利用小型反射炉的作用,直接在泥型钱模上溶铜精炼,并加入锌、铅、锡等元素,使粗铜和粗合金中的杂质析出,如此加热多次,所铸钱币自然精良,表面光洁,像刀削一样漂亮,且还能节省时间和材料,也是砂型浇涛的钱币不可比拟的。这也是“崇宁”大钱像雕母材质的缘由。当时北宋 “崇宁通宝”其中含铁母类二十五种、铜母类二十五种、珍稀及出谱版式百余种,共计各类不同版式三百余种,上美品至极美品。
其实,我国金属铸币的一大特点就是有铭文书写,可以说,每一种钱币文字的字体各有特征,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有不同的书写风格。该钱文书法清秀骨瘦,铁划银钩,是徽宗赵佶瘦金书体存留世间的真实显现。有泉家评:范各一体,体各一态,或如美女簪花,自然窈窕,或如天孙织锦,文采斑斓。
崇宁为古钱币中价值最高的两种钱币之一,钱体厚重,青铜质,锈色古旧,开门的老生坑。之所以谓之大字版,是因此品钱文四字饱满,寄廓接缘。钱币上的“宝、宁”二字冠点长且向左倾;长点“崇”,斜丁“宁”,高走“通”等,与被公认的各谱均载的大字“崇宁通宝”雷同。除钱径略小外,轮廓宽窄、 穿孔大小、成色亦基本一致。北宋崇宁通宝特大型钱(直径71mm),历来谱载御书出号大观,在中国嘉德2013春季拍卖会上,它曾卖出RMB 2,695,500元的高价。
历来谱载御书出号大观,即宋徽宗瘦金体大观通宝特大型钱,而无崇宁通宝特大型钱之记载,此钱恰可称为出号崇宁,为创见品,目前仅见,极美品,难得相关资料。御书大观通宝大型钱,又名出号大观,钱文系宋徽宗赵佶手书的瘦金体,其铁划银钩,豪纵俊美的笔法,气度不凡,此大泉铜质者分径二寸四分及二寸七分两种(6.6厘米及7.2厘米),重80余克,另有一种合背大铸币,径14.8厘米,重600余克,多出土于西川地区,无论是铜品或铁钱,皆为超乎常例的铸币,故历来被藏家视为罕见的珍品。
时至今日,宋徽宗御笔书法已为国之至宝,一纸难求。崇宁通宝作为徽宗瘦金体书法艺术真实到代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已越来越为收藏界所关注和重视。